蔡晓刚
耳尖穴又叫耳涌,坐落耳廓向前半数的上部顶级处,即耳轮6、7区交界处,其下散布有耳颞神经及耳后动脉,是针灸临床常用的经外奇穴之一。
耳尖穴是经外奇穴,坐落耳廓的最高点,茕居阳位,外来之邪,多犯阳经阳位。故在耳尖穴刺血可促进血液循环,改进安排供血供氧,调理脏腑功用,进步机体免疫力,具有抗炎症、抗过敏、抗风湿、退烧、冷静、止痛、降压、清脑、明目等作用及调理脏腑机能、传递生物信息、增强免疫力和促进细胞代谢的功用。如肝阳上亢证的高血压患者,用一次性采血针敏捷点刺出3~5滴血,患者的晕厥、头痛、面部发红等一系列体现会立刻缓解(或消失),令患者歇息10分钟后再检测血压就会显着下降。研讨发现,耳尖放血能够影响血中一氧化氮的浓度,按捺交感神经活动,下降血中儿茶酚胺的浓度,进而下降血压,到达医治高血压的意图。一起,该疗法还能减轻高血压病对肾脏的危害。耳尖放血的降压作用是主动而智能的,当血压降到基准水平常,降压的调理作用即会主动中止。如果是规律性的血压升高,则能够在血压升高之前0.5~1个小时刺血,有预防性的操控作用。在扫除感染、输血反响、输液反响等常见原因后,关于高热不退可根据发热程度采纳一侧或双侧一起取耳尖点刺放血,以见血色由黑紫变为淡红为度,具有启闭开窍、通阳泄热的作用,使升高的体温下降,在经络的调整下,使坚持体温相对平衡的功用趋于正常。关于痄腮患者在两边耳尖穴点刺并挤十余滴血,每天医治1次,一般医治1~2天后会热退、肿消。点刺患侧耳尖穴并挤血20滴左右,关于麦粒肿轻者一次可愈。青光眼患者在耳尖穴刺血,可使房水流通系数显着改进,有降眼压作用。关于口唇疱疹中医学以为,证属脾胃湿热,湿热之邪浸渍口唇周围皮肤所造成的。取耳尖穴点刺放血十余滴,每日1次,具有清热解毒,镇痛止痒,消肿祛湿的成效,能促进疱疹枯燥结痂,一般患者3~5天可结痂而愈。口腔溃疡生于舌尖和舌尖两边,黏膜色红而赤,伴有心烦口渴,证属心火上炎。于耳尖穴点刺放血有清心泻火的作用。取耳尖穴点刺放血医治急性结膜炎(红眼病)的作用不亚于其它办法。醉酒者点刺耳尖穴挤出数滴鲜血也会有即时醒酒作用。耳尖放血法还具有冷静安神的成效,关于心悸、失眠、烦躁易怒及妇女更年期综合征患者,采纳以耳尖放血为主可调理大脑皮层功用,能显着缓解许多症状。以耳尖刺血为主用于痤疮、荨麻疹等皮肤疾病更为临床所常用。在耳尖穴点刺放血对如沙眼、咽喉胀痛、面子疔疮、偏头痛(剧烈头痛)、肛周脓肿、小儿尿床、婴儿湿疹、急性胆囊炎、胆石症、牙痛等许多常见病症和部分疑难杂症确有杰出医治和辅佐作用,对某些急性症状往往还能显示出奇特效果。
耳尖放血法具体操作时,当令患者取舒适体位,医者用75%医用酒精消毒双手十指及患者耳尖穴处,并将耳尖穴处搓弄至部分发红、发热,将耳轮天然向耳屏半数用一次性采血针或一次性注射器针头或小号三棱针在耳尖穴直刺约2毫米深(以不穿透软骨膜为度),接着医者采纳双手拇、食指一捏一放,一起用95%的酒精搽拭点刺处(便于血液的顺畅外泄)以见血色由黑紫变为淡红为度,按压止血并碘伏消毒。
在实际操作时应无菌操作,最好运用一次性采血针,以防血源性流行症。点刺后揉捏时不能只在穴道部分揉捏,应从远端向近端轻轻地揉捏,以防血肿发生,如揉捏不妥构成血肿要及时用消毒干棉球按压出血点不少于5分钟,防血肿扩展。对妊娠期及哺乳期的妇女、身体虚弱、胆怯怕针者应慎用。关于长时间服用阿司匹林等对血小板有按捺作用或许添加出血危险的药物,或患有各种出血性疾病的患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