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次曾以“常令此心在无物处”为题,引证陈献章的摄生格言,期望老人们放下心中的杂念,不要构成执念,即顽固地把心放在某一事物上,比方儿女啦、曾经的恩怨啦,等等,专心过好眼下的每一天(见本刊本年4期卷首)。注销之后,总觉得言犹未尽,尤其是读到陈献章上面的这一段话,联想到当今社会中的一些现象,更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人心中重视的事物,其实能够分为外物、内物两种。儿女、金钱、位置、恩怨等等就是外物,俗话说“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要摄生求长命,理应放下。可是人即便老了,也不能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况且现在的日子比以往任何时分都五光十色。这就产生了老人们个人的内涵需求,或者是马斯洛所说的在满意了生计、安全之后更高档的需求,比方受人尊重、社会交往、自我实现等等。从重视外物到重视自己内涵的需求,这无疑是个前进。可是若执着于此,也会谬之千里。
陈献章说,人心中只需留有一物,就会阻碍学业的前进。例如学子,应当抛弃杂念,专心学业;但若过火执着,念念于兹,就是有累之心。这些年来,学子们因为学业上的争胜之心、妒忌之心,既害他人也害自己的案例并不罕见。老人们重视自己的内涵需求也不是坏事,但千万不要将这些需求执着于心。比方说需求受人尊重,但一些老年人上了公交车一时没人给让座,就是不受人尊重了吗?假使迁怒于年轻人,更不应该。还有前些时分跳广场舞的大妈们与周围居民的胶葛,你有健身摄生的需求,但他人也有安静寓居的权力,你总不能把自己的需求置于他人的权力之上吧?惹起争端来,恼怒气愤,岂非与健康摄生的需求各走各路?
严阳尊者曾问赵州和尚,修行到心中无一物的时分该怎么办。赵州说:“放下着。”尊者感觉古怪:“现已无一物了,还放下什么呢?”赵州答:“放不下的话就担起来吧!”可见即便心中无一物,假如抱着这个境地不放,仍然是不得摆脱。
陈献章劝诫他的学生,圣贤心很广大,如同空无一物,但外界的信息一来,就会有反响;没有相应的影响呢,就不会有反响。反过来说,心中若有执念,不论是外物仍是内物,都会影响你对外界信息的反响,做出有悖于本来需求的反响。所以说,心中无一物,也要放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