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晶金+彭江云
【摘 要】 类风湿关节炎晚期关节可呈现不同程度的强直和变形。阳虚腠理空疏,风寒湿等外邪乘虚侵袭,痰瘀痹阻,阳气不得周流为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机要害。经过文献温习讨论温阳通络医治类风湿关节炎的理论依据及可行性。
【要害词】 关节炎,类风湿;温阳通络;阳虚邪凑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首要体现的缓慢、进行性、腐蚀性疾病,可伴关节外危害,晚期关节可呈现不同程度的强直和变形[1-2]。本病属中医学“痹证”领域,历代有“历节”“顽痹”“尪痹”等不同称谓。闻名中医学家吴佩衡教授学术继承人、云南省名中医吴生元教授以为阳虚邪凑是RA发生的病机关
键[3]。《素问·气愤通天论》指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亮,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亏虚抑或不通,都可导致本病的发生。温阳通络法是吴生元教授根据扶阳理论总结出的RA医治大法。本文经过文献温习,讨论温阳通络法的理论依据及其医治RA的可行性。
1 阳虚邪凑是RA发生的病机要害
中医学以为,RA发病机理首要为患者阳气缺乏,阴寒内生,或感触风寒湿邪,中阳受损,邪气痹阻肢体关节,气血运转不畅,呈现以肌肉酸痛、麻痹、重着、屈伸晦气或关节火热、甚则变形、僵直为特征的一类病症,严峻时累及脏腑,引起脏腑功用失调,故医治首要以温阳通络为法。
1.1 阳虚与RA的联系 《黄帝内经·痹论篇》云:“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何以也?岐伯曰:……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4]可见阳气具有御邪功用,阳气盛,正邪交争,发为热痹,若阳气充分,即可驱邪外出而愈。叶天士亦以为“至虚之处,就是容邪之处”[5],痹证日久,关于禀赋缺乏或年迈体弱者易损害阳气,医治遵从“形缺乏者,温之以气,精缺乏者,补之以味”。《素问·气愤通天论》指出:“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景岳全书·痹》亦指出:“然痹本阴邪,故惟寒者多而热者少。”阴盛则阳伤[6]。因而,阳秘则邪不过淫,精不内亡,阳气在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效果,“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故阳虚邪凑是RA发生的病机地点。
1.1.1 阳虚体质与RA发病 RA的发病与阳虚体质密不可分,正如医宗金鉴云:“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脏原非一,因從类化故多端。”章虚谷在《外感温热篇》的注解中亦指出:“六气之邪,有阴阳不同,其伤人也,又随人身之阳强弱而为病。”[7]体质决议了邪气的从化,外感风寒湿是RA发病的要害要素。易感风寒湿者,必是阳气素虚,先天禀赋缺乏体质。因而,阳虚体质是RA发病的内涵根底。
1.1.2 阳虚与六淫致病 阳气的改变是六淫致病的重要影响要素之一,《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六气”应时而至,为天地间的正气,“六气”过分、不及或非当时而有其气,则成“六淫”。六淫致病与人体阳气缺乏,不能耐受天然气候改变有关[8]。正所谓“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阳气无伤,百病天然不作。阳气亏虚,六淫乘虚侵袭,邪气痹阻经络气血,使本已缺乏之阳气运转进一步受阻,阴液为之阻滞,酿生痰浊、瘀血,病理产品互为影响,气血不得流转,进一步加剧阳虚,因而“温阳通络”是打破痹证“虚、邪、痰、瘀”互致的要害环节,是医治RA的重要办法。
1.1.3 阳虚气血运转受阻是RA的重要病理根底 正所谓“气血流转便是补”,气血流转的要害在于阳气的周流循环,气为血帅,阳气流转,则气血水津转运敷布通利无阻。正如《难经·二十二难》指出“气主煦之”“血得温而行得寒而凝”。由此可见,血液流转全赖阳气之和煦推进,阳虚气血运转受阻,变生痰浊、瘀血。阳气运转为病理产品所阻,进一步加剧了RA的病理。
1.2 风寒湿邪与RA的联系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风寒湿邪是痹证发生的重要外在条件。《医门法令》云:“痹证非不有风,然风入在阴分,与寒湿互结,打乱其血脉,致身中之阳,不通于阴,固致痹也。”进一步指出外感风寒湿的致病效果。可见,尪痹感邪以风、寒、湿为主。《临证攻略医案·痹》以为:“风寒湿邪混入经髓而为痹。”当用辛温,宣通经络为要。其医治以温阳、祛风、散寒、除湿的药物为主。《医宗金鉴·痹证泛论》:“痹者,闭而不通之谓。正气为邪所阻,脏腑经络不能流畅。”国医大师朱良春[9]以为,RA发生由阳气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热诸邪乘虚侵袭,占据经髓,深化骨节,气血阻滞不通所造成的。可见,RA发病,风、寒、湿三邪痹阻为外因,尤以阳气亏虚,感触风寒湿最为要害。故临床医治当以“温阳通络”为准则,方显宏效。
2 温阳通络法医治RA的特征及优势
《素问·痹论》云:“所谓痹者,各以当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以为尪痹多要素体阳虚,或病久阳虚,阴寒内生,同气相感,风寒湿邪侵袭,从阴化寒,损及阳气,气血不通致瘀;津液不化成痰。《景岳全书·痹》亦云:“然痹本阴邪,故惟寒者多而热者少。”寒湿皆为阴邪,易相合而为病,在尪痹病理过程中尤为常见。
我国扶阳学术门户重要代表人物,闻名中医学家吴佩衡学术经历继承人,国家级名老中医吴生元教授在传承立异仲景、钦安扶阳学说的根底上,结合本身长时间的临床实践,提出RA“阳虚邪凑”论,以为RA是“虚、邪、痰、瘀”互致[10],“不通”“不荣”并见,“虚”以阳气亏虚为本,“邪”以感触风寒湿邪为标。本病病因繁复、病机胶戾、证候多端、预后晦昧,吴生元教授针对其阳气亏虚的病机要害,擅用温通之法,重在温阳通络。用药上,选药配伍,留意病位病性药性,“专用、重用、善用”附子,扶阳存津,力专效宏。endprint
3 病案举例
患者,女,54岁,2016年5月25日初诊。主诉:四肢关节痛苦重复发生10年,加剧1个月。患者10年前无显着诱因呈现双手指关节痛苦,逐步呈现周身多关节对称性胀痛,在昆明多家医院确诊为RA,曾服用甲氨蝶呤、来氟米特及连续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病况操控不稳定。1个月前无显着诱因病况复发,四肢多关节痛苦加剧,活动晦气,遂来本院求诊。刻下症见:双手指、腕、肘、肩、膝、踝关节胀痛,活动困难,形寒肢冷,晨僵显着,遇寒痛增,神疲乏力,纳眠可,二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中医确诊:痹证·尪痹(风寒湿痹)。西医确诊:类风湿关节炎。西医医治予甲氨蝶呤、叶酸片、来氟米特口服按捺免疫。中医治以温阳散寒、除湿通络为法,方用附子桂枝汤加减,药物组成:白附片(开水先煎3 h)30 g、桂枝
15 g、炙麻黄15 g、细辛5 g、川芎15 g、赤芍15 g、羌活10 g、独活10 g、淫羊藿15 g、薏苡仁15 g、生姜15 g、大枣10 g、炙甘草10 g。连服7剂。
2016年6月10日复诊,患者四肢关节痛苦减轻,活动改进,神疲乏力好转,纳眠可,二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效不更方,继予上方10剂,诸症缓解。
按语:《本草求真》曰:“附子,味辛大热,纯阳有毒,其性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为补先天之命门真火第一要剂。”该条文阐明附子辛热燥烈,能温阳散寒、燥湿止痛,善温通经脉以止痛[11]。方中附片为君,温通散寒,补火助阳;麻黄、桂枝、细辛为臣,散寒除湿;川芎、赤芍活血化瘀,羌活、独活祛风除湿,淫羊藿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薏苡仁健脾除湿通痹;大枣补益中气,滋脾生津。姜、枣相合,谐和营卫,共为佐药;甘草缓急止痛、谐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溫阳通络、祛风散寒”之功。现代药理研讨亦标明,其首要组成附子、赤芍、川芎、桂枝等具有抗炎、镇痛、免疫按捺及免疫调节效应。
4 小 结
综上所述,RA的发病机理首要为素体阳气缺乏,外感风寒湿邪,痹阻关节经络,气血运转不畅所造成的。文献温习亦提示阳虚邪凑是本病的病机要害。温阳通络法正切中RA阳气素亏、风寒湿侵袭的病机地点。因而,以温阳通络法辨治RA具有广泛的理论依据和深沉的临床沉淀,值得进一步深化研讨。
5 参考文献
[1] 王海隆,姜泉,刘维,等.《类风湿关节炎中医医治攻略》临床使用点评研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0):4103-4106.
[2] 刘维.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病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85.
[3] 刘维超,杨会军,吴晶金,等.从阳虚邪凑论治类风湿关节炎[J].四川中医,2015,33(10):22-24.
[4] 李文龙,高永翔.从《素问·痹论》讨论脾阳虚为痹病发病的底子内因[J].湖南中医杂志,2017,33(1):111-112.
[5] 李长香,程发峰,王雪茜,等.叶天士从络病论治痹证研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5):1758-1761.
[6] 邹澍宣,罗洋.《黄帝内经》之扶阳思维阐微[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1(1):5-6.
[7] 牟全胜.中医发病学初探[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4,7(1):1-5.
[8] 陶功定.《黄帝内经》生态医学思维解读——从“六淫”与“戾气”致病到生态病因学理论的树立[J].中医杂志,2011,52(8):640-644.
[9] 朱良春.痹病医治有必要捉住三个环节,要点处理三大主症[J].河南中医,2008,28(2):1-5.
[10] 彭江云,刘路明.吴生元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经历总结[J].我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3):69-70.
[11] 陈荣昌,孙桂波,张强,等.附子及其复方中药的药理效果研讨进展[J].中草药,2014,45(6):883-888.
收稿日期:2017-08-22;修回日期:2017-1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