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灌肠医治盆腔积液 理性看待小儿中药灌肠疗法

视点
家庭医学
2021年08月15日 11:14

李建强 平俊飞

中药灌肠疗法是指经过肛门将药物送入肠管,经过直肠黏膜的敏捷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医治全身或部分疾病的给药办法。近年来在儿科运用较多,经常被底层医务工作者用于医治小儿上感、小儿肺炎、小儿肠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急性细菌性痢疾、泌尿系感染、急慢性盆腔炎、急慢性阑尾炎等。灌肠疗法无痛,安全灵敏,起效快,不良反应少,操作简洁,处理了小儿给药困难,特别是合适于输液及口服用药困难的患儿。

早在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中记载“大猪胆汁一枚,泻汁,和少量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创始了中药肠道给药的先河。祖国医学以为,大肠具有传化糟粕、吸收部分水液的功用。因为肺与大肠经过经头绪属构成表里联系,药物自大肠吸收入体内,经过经脉复归于肺,肺朝百脉,宣发通降,将药物输布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然后到达全体医治效果。若病位在肠腑,灌肠疗法可使药物直达病所,充分发挥部分效果。

直肠给药是除口服和打针之外的第三种重要给药途径。肠道的生理特点为药物吸收发明了优胜的条件,直肠的周围有丰厚的动脉、静脉、淋巴丛,肠壁安排是具有挑选性吸收和分泌功用的半透膜。婴幼儿肠壁较薄,具有通透性高、肠壁孔隙大、蛋白质结合率低、可使药物散布容积呈增大趋势的长处。儿童的肝肾等器官发育还不健全,口服给药需经由肝肾等器官代谢,简略加剧肝肾担负;而直肠给药是经过直肠的黏膜吸收,直接进入循环,可削减药物对胃肠道的影响,减轻肝肾担负。此外,小儿口服给药不易灌喂,孩子在哭闹时易呈现呛药、吐逆现象,影响有用剂量;打针给药虽有必定的长处,但不易被儿童承受。直肠给药只需让孩子俯卧位,将药液悄悄推入肛门内即可,并且药物吸收快、起效快。国内外有关人员曾对片剂、胶囊、打针剂、栓剂等四种剂型进行生物利费用测定研讨,成果,直肠给药30分钟起效,口服约60分钟起效,两者血药浓度保持时刻类似,都约4小时;打针给药吸收快,但消除也快,血药浓度保持时刻很短。因而,儿童直肠给药比其他给药途径更好、更优胜。

可是,不是一切小儿疾病都适用中药灌肠,比方严峻腹泻呈现中重度脱水、重症肺炎、脑炎等。直肠不能吸收脂肪、淀粉、蛋白质、多糖类大分子物质,如生地黄、首乌、阿胶等,故不宜选用该类药物制备灌肠剂,防止形成药物糟蹋及延误病况。别的人体正常肠黏膜pH值在8.3~8.4之间,呈碱性。若pH药液值偏酸,易引起肠痉挛、腹痛等症状。主张用药前将pH值调到7.4以上更好。

小儿中药灌肠要把握中医药的基本理论,讲究辨证施治。例如,伤风患者如有怕冷发热,怕冷比较显着,鼻流清涕,舌苔薄白,小便色白等症状,这是风寒伤风;假如伤风患者有发热怕冷,发热比较显着,咽喉胀痛,小便色黄,舌苔薄黄等症状,那就是风热伤风。前者当用辛温解表的中成药,后者运用辛凉解表的中成药。不然不光无效,还可能有害。在辨证清晰的基础上,选用相适应的中成药医治。例如辛凉解表药,治风热伤风最为合适。如属风寒伤风,用辛凉解表药就没有用果了。

小儿中药灌肠还要留意各种中成药的成效、运用关键等,挑选用与病况相合适的中成药,才干进步中成药的临床效果。如清开灵打针液是由板蓝根、金银花、山栀子、水牛角等一些寒凉药组成,其功用是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用于热病之证候。但中医的热毒并非是西医的感染,痰也并非患者所咳吐的痰,所以不行盲目搬用。再如双黄连打针液,也是寒凉药组成,主治热症。如患者只受点风寒并怕冷,就不是适应症了。还有黄芪打针液、生脉打针液等,由温热药组成,用于体虚久病、畏寒肢冷、休克等病证。如用于体健者或发热病者就是犯大忌了。

总归,中药灌肠疗法操作简略,便于底层医疗单位推行,凡不能口服或静脉给药者皆可运用,且无不良反应,无创伤,无痛苦,患儿易于接纳,是一种颇有出路的医治办法。endprint

大众卫生©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给药 直肠 灌肠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