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雄图 /王大猷
几分高兴几分忧
商场化的社会,日子节奏加速,愈来愈多的人不再为小毛小病到医院去“排3个小时队,看3分钟病”,而是在作业之余顺便到药店买药吃。这种自治自疗方法的确有许多优点:省时、省力、省钱,又有用。它已越来越为广阔群众所承受。
下述几组数字足以阐明这种趋势还将进一步开展:
近几年,我国的药品零售额所占份额不断上升,已由前几年的5%增至15%,深圳则高达30%。
1994年以来,重庆市民到药店自购药的人越来越多,而到医院看病和住院者比曾经显着削减,上一年市民购药出售额增长了31倍。
北京市约有1/3患者购药已从医院分流到药店。
广州市已有国有、 团体、私营医药零售商铺1 400多家。
在巨大商场前景的驱动下,社会上药房也越开越多,尤其是大城市里,简直是“百步之内见药店”。 但是,昌盛的背面潜伏着某种危险,现在至少有两个方面:
其一,药店里出售的药品真可谓“琳琅满目,包罗万象”,除了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等是操控药品之外,简直医院药房一切的药品,如抗生素、强效镇痛剂、冷静催眠药,乃至一些简略中毒的药物,在药店也可任意选购。
其二,不少患者往往“看广告吃药”,他们只凭一知半解的广告信息到药店点名买药;而药店中有的营业员缺少药物常识,没有到达“小病当医师,大病当顾问”的水平,因而也无法给患者供给必要的咨询和辅导。有人做过查询,现在不合理用药占用药总量的12%~32%(因区域而异),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数字。
历史教训后人鉴
药品是一种特别的产品,它与衣服、点心、日常用具等产品不同,它能够看病,也能够害命。有道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儿咱们无妨介绍两个发生在德国和日本的凄惨故事。
1961年,欧洲各国,特别是其时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出生了许多变形婴儿。他们的手和脚直接长在躯干上,或许肢体极短,状如海豹的鳍。继而这种变形儿又在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以及拉丁美洲、非洲一些国家)也相继呈现,其时曾估测或许是某种病毒感染,或是母亲受X射线照耀,或运用激素、食物防腐剂、避孕药等形成。后来一位医师(其孩子也是受害者)猜想或许是妻子长时刻服用一种用来医治妊娠吐逆的药物,名叫沙利度胺(俗称“反响停”)引起的。所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命令中止该药在商场上出售。公然“海豹肢”婴儿的出生率逐步下降。后来经研讨证明,沙利度胺与“海豹肢”的呈现有密切关系。据估计,仅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就有1万个先天变形婴儿是由沙利度胺形成的,存活5 000个,其间1 600个有必要运用假肢才干日子,给自己、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压力。
第二个比如发生在1955年的日本,其时许多地方开端盛行一种前所未见的疾病。患者先是呈现腹痛、腹泻等症状,然后从脚心和趾尖开端发麻,这种酸麻感逐步向上开展到腰部和腹部,并伴有刺痛。不久患者因麻木而不能行走,严峻者还能够影响视神经,呈现视力减退,乃至失明。这种“怪病”在1964年被称为“亚急性脊髓视神经病”,英文缩写为“SMON”。由于病因不明,无法进行有用防治,只能听任SMON持续在日本各地横行。1969年仅1个月就呈现了300名SMON患者,把日自己搅得人人自危,惶惶不行终日。一直到1970年,一位名叫椿泻忠雄的教授提出SMON的病因或许是一种用于医治肠道感染的名叫氯碘羟喹的药物所引起。日本厚生省鉴于沙利度胺事情的惨痛教训,本着“可疑者不必”的主旨,在当年9月8日命令中止该药的出售。随之SMON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至1972年该病已根本灭绝了。可见,药品运用不当,必定会引起严峻的结果。
为药品划个“安全区”
人们走进药店后,心中总挂念着“安全”两字。假如药店“凡药都可卖”,则安全就难以确保。因而,最重要的是需求划出一类安全、有用、价廉、便当的药物供咱们选购。这一类药物就是所谓“非处方药”。
那么,终究什么是处方药,什么对错处方药呢?
一般地说,处方药是指有必要经医师开处方,并在医疗专业人员辅导下运用的药品。而非处方药,望文生义,是不需求医师开处方,在药店或药房即可买到的药品,美国称为“可在货台上买到”(over the counter,简写即OTC),也即患者可根据自己的病况,凭借药品阐明书,或由药店药师对所购药品的功用供给咨询,进行自我医治的药品。具体地说,非处方药应具有以下特色:
1 不需求医师开处方,运用时也不需求医务专业人员的辅导和监督。
2 其阐明书或标签是写给患者看的,因而文字要求通俗易懂,能够辅导患者自己用药。
3能减轻症状和推迟缓慢疾病的开展,但又不致掩盖严峻疾病。
4 其习气证有必定的约束,应该是患者能够作出自我确诊的细微疾病。
5 具有高度的安全性,不会引起药物依赖性,不在体内积蓄,不会导致耐药性或抗药性,不良反响发生率低。
6 在储存中质量比较安稳,不需求特别保存条件。
7儿童、成人的非处方药应别离包装。
一般地说,非处方药来源于处方药。由于经过长时刻运用证明,某些处方药的确契合非处方药的遴选规范,即契合“运用安全、效果切当、性质安稳、运用方便”的药品,能够作为非处方药的“候选者”,再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同意,才干正式“中选”为非处方药。这就是“非处方药”的法令特色,只要“合法”的非处方药才干在药店货台出售,由患者自在选购。
在履行药品分类管理准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推行得比较早。1951年,美国国会经过了有关法令,规则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分类规范,这是国际上初次推出的药品分类管理准则。1972年,又对现已上市的一切非处方药进行了评定,一共经过了35万种非处方药。50年代以来,英国、德国、法国、瑞士、加拿大、意大利、日本等国相继建立了药品分类管理准则,某些开展中国家,如巴西、波兰、新加坡、韩国,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区域也实施了药品分类管理。国际卫生组织已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管理准则向开展中国家引荐,主张将此作为每个国家药品方针的一项立法议题。
由于各国的社会环境、经济根底、文化背景、日子习气的不同,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分类法也有所不同。如美国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两类;英国分为处方药、药房非处方药和自在出售药三类;意大利分为处方药、非处方需咨询药、主动医疗药(即非处方可做广告的药)三类;而法国共分六类,三类为处方药,非处方药则分为可报销药、需咨询药(即非处方不能做广告的药)、非处方药可做广告药。
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准则的施行,既方便了患者,也削减了医师的压力,一起也促进了国际OTC商场的昌盛。1993年,全国际OTC出售额已达约300亿美元,占总医药商场的15%,2000年可望增长到30%,达594.5亿美元。韩国的一项查询显现,韩国人有63%疾病是经过药房咨询“自购”而得到自疗的。可见非处方药正越来越遭到广阔患者的喜爱。
非处方药不是“稳妥药”
非处方药虽然比较安全,但不是肯定“稳妥”,在运用中,还应留意以下几方面。
1.非处方药并不意味着能够随意运用。由于药物的安全性仅仅相对而言,正如前面所述,药物有看病和不良反响两重性。并且,凡药也都有一个“度”,非处方药跟着剂量加大,运用时刻延伸,本来的安全性就会起改变,向不安全转化。如在一般剂量状况下,平常常用的含对乙酰氨基酚的退热镇痛药,对胃肠道损伤很少,也较少引起其他不良反响;但若长时刻很多用药,就会呈现肾疼痛或急性肾功用衰竭。一次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后,即可呈现厌恶、吐逆、胃痛或胃痉挛、腹泻、厌食、多汗等症状;2~4天内可呈现肝功用危害;4~6天可呈现肝功用衰竭,并伴有低血糖、酸中毒、心律失常、循环衰竭、肾小管坏死等阴险症状。曾有一位患者,一次服用了该药10余克,最终导致严峻的肝坏死,于数日内逝世。
又如维生素D,人们认为是很安全的,一般是用来防备与医治手足搐搦症以及缓慢低钙血症、佝偻病、骨软化症、甲状腺功用减退症等疾病。在正常用法及用量状况下,该药的确是安全的。但假如长时刻很多服用或许在短期内过量摄入维生素D,则会导致严峻的中毒反响,如引起高钙血症。高钙血症会引起全身性血管钙化、肾内钙质沉积,可致高血压及肾功用衰竭,乃至致死。高钙血症的孕妈妈临产出来的婴儿往往面庞特别、智力低下,或罹患遗传性主动脉弓缩窄症。因而,非处方药虽然较为安全,但它毕竟是药,患者不行麻木大意,运用不当也会“翻脸不认人”。
2.非处方药与处方药并无严厉的区别,有些药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处方药又对错处方药,仅仅由于各自所规则的习气证、运用剂量、运用时刻、剂型有所区别。如法莫替丁,作为非处方药时,用于烧心(胃酸过多),但连用不能超过7天,并且16岁以下患者不能运用。作为处方药时,其习气证较广: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粘膜出血,反流性食管炎等,连用可达4~6个星期。又如布洛芬,作为非处方药时,规则只限用于医治头痛、背痛、风湿痛、偏头痛、牙痛、痛经及伤风发热等,最大剂量仅为1 200毫克,并且只能短期运用。作为处方药时,可用于医治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滑囊炎、腱鞘炎等病,每日最大剂量为2 400毫克,答应长时刻运用。因而,在购买非处方药时有必要留意它所规则的习气证和服用剂量。
3.非处方药不同于常用药。非处方药能够是常用药,但常用药不必定都对错处方药。非处方药有必要契合上述所列的规范,并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同意确定。
4.非处方药只适用于细微病症,即确诊简略、医治简略的“小毛小病”。这些小毛小病包含:伤风、咳嗽、咳痰、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的病症,消化系统的胃酸过多、嗳气、消化不良、腹泻、便秘,神经系统的头痛、偏头痛以及妇科的痛经、一般的阴道炎等。假如患者对自己病况没有掌握,乃至呈现较严峻的状况,切莫去药店买药自我医治,应该当即去医院就医。
我国的非处方药呼之欲出
由于我国的国情、人种、传统习气、历史文化与其他国家不同,非处方药在品种、剂量、习气证等方面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咱们要依托国内具有丰厚临床用药经历的医药专家,根据我国的特色,一起参阅发达国家的非处方药规范,然后拟定合适我国国情的药品分类管理准则和非处方药目录。再挑选二三个大城市作试点,获得经历,以点带面。为在2000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该项准则打好根底。
药品分类管理准则的履行是医疗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OTC不只给许多患者带来极大的便当,削减医疗开支,并且可使广阔医师从很多的“小毛小病”的羁绊中摆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对疑难杂症的研讨中。它将对公民健康水平的进步,卫生事业的开展带来活跃的影响。
我国行将出台的非处方药分为甲、乙两类。甲类药一般需在有经历的药师或医师辅导下运用,患者有必要到药房或药店内购买,用药时需谨慎。乙类药就更安全些,一般经有关部门同意,可在一般商铺内开架出售。
非处方药按用处分类能够包含: 1伤风药和咳嗽药, 2解热镇痛药,3助消化药, 4皮肤维护药,5维生素类等。
非处方药的品种并非一陈不变,其间有些药物经不住时刻的检测或许被筛选;跟着医学科学的开展,也会有新的更契合非处方药规范的药物成为OTC的新成员。
1978年,国际卫生组织提出在2000年到达“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方针,而完成该方针的关键在于“自我医疗”和对自己的健康担任。因而,对药物实施分类管理之后,能够为大众供给质量牢靠、安全有用、运用方便的非处方药,有助于维护和扶持逐步增强的自我保健认识,为“自我确诊自我医治”的新模式“保驾护航”,愿“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夸姣方针尽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