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民间常有“是药三分毒”的说法。当需求吃药时,许多人会用这句话来警示身边的朋友:“药品都有三分毒,怎么能随意吃呢”。这样的了解正确的吗?
“是药三分毒”的理论根由
在古代,人们习惯用“三”来表明大都。比方三思而后行、三缄其口。所以,古人常说“是药三分毒”,而不说“是药四分毒”或许“是藥五分毒”。“是药三分毒”的观念现已家喻户晓,可是追溯其本源却无从查证,后人估测其理论出处为两千年前,成书于战国或许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
何谓“毒”
“是药三分毒”中“毒”的意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与现代药理学中药物的“毒性”有较大不同。
广义以为,榜首,古人将药与毒并排,以为药即毒,毒即药,毒药是全部药物的总称。第二,古人以为“毒”指药物的“偏性”, 常用药物来“以偏纠偏” 和“以毒攻毒”。比方,使用中药的“寒热”偏性(也就是“毒”性)来祛除(或中和)人体内“热寒”病邪的偏性,即所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第三、古人用“毒性”来表明药物效果的强弱。如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将药物毒性分为“大毒”、“常毒”、“小毒”和“无毒”四类,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则将含有毒性的中药分为“大毒”、“有毒”、“小毒”三类。
到了现代,人们对“是药三分毒”中“毒”的了解逐步偏于狭义。现代药理学理论以为“毒”是指药物的毒副效果。放在今日,“是药三分毒”这句话,能够了解为但凡药物都具有毒副效果。药物是把双刃剑,既能看病,亦能致病,都会发作不良反应。可是,因为个体差异的原因,其发作的严峻程度或许体现纷歧。
“不随意”而非“不能”吃药
源于对“是药三分毒”发作的恐惧感,有些人生病后不敢吃药,挑选延迟的办法,让身体自我调整,可往往会耽搁医治机遇,小病拖成大病,最终不得不住院医治。“是药三分毒”不是通知咱们,药物有“毒”就“不能”吃药,而是 “不随意”吃药。
这些办法有助防备药物不良反应
尽管,一切药物都会发作不良反应,但科学挑选和服用药物,不随意吃药,亦可有用防止或削减药物不良反应的发作。
1.患者就诊时,需求自动通知医师自己对哪些药物成分过敏,以防止开具含此类药物成分的药物。还有些药物的副效果,对某些作业的人影响较大。如大大都伤风药物都含有马来酸氯苯那敏,也叫扑尔敏,这是一种抗组胺成分,含有这种药物成分的抗伤风药在服用后易呈现头痛、晕厥、疲惫、耳鸣、严重或焦虑、警觉性下降、留意力涣散,乃至思维混乱、疲倦嗜睡等症状。司机朋友应尽量防止服用含此类成分的抗伤风药。此外,还应合理安排服药时刻,如有胃肠道不良反应的药物应尽量在饭后半小时后服用。
2.许多患者患有不止一种疾病,有些人乃至需求服用七八种以上的药物。大大都药物需经肝药酶的代谢,药物一起服用往往会发作相互效果,进步不良反应的发作率。所以,除非医师特别告知需同服的药物外,其他药品应尽量独自服用,西药和中药间尽量距离半小时以上。尽量挑选缓、控释制剂,一般每天仅需服用1次,可大大进步依从率。
3.吃药前,有必要看药品阐明书,了解药品发作不良反应的症状。对阐明书中不良反应较多,留意事项较多的药品,吃药时应严厉依照医师的医治计划服药,并留意调查。一般来说,大大都药物的不良反应,人体可耐受,用药一段时刻后,机领会习惯,症状会天然减轻。如身体耐受不了,应立即停药,去医院寻求医师或许药师的辅导。
作者简介
李广润,北京向阳医院西院药剂科药师,药理学硕士,结业于苏州大学。首要从事门诊药物咨询和一线药学效劳作业,曾多次取得“北京石景山区药学效劳之星”荣誉称号,宣布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