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摄生采气桩功,是由闻名中医摄生专家、中医师、气功师、《我国宇环气功》创始人苏堂田先生所创。集释、道、医、儒、武等百家之长和名家之精华及多年临床经验而创编。经很多患者临床验证,均获得显着成效。几十年来,从国内到国外有很多酷爱简易摄生功的习练者。练习本功法,有病看病、无病强身健体。长时间习练,真气充盈,并能开发人体潜能。
简易摄生采气桩功的特点是:安全可靠,不易出偏,对患有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胆囊炎、胃炎、失眠、痛风、糖尿病、高血压、肺病、乳腺病、近视、神经衰弱、性功用低劣等效果显着。
榜首式 准备式
双脚面南并拢站立,双手天然垂于体侧,下颏微收,百会虚领,唇齿合拢,舌头很天然地平贴上腭,目视前方。(图1)
要害:头颈正派,下颏微向内收,精力要会集,上体天然,呼吸平顺,不要成心挺胸,两肩松沉,两肘微屈。
功理:全身与肌肉放松,毛孔渐开,便于奇经八脉、十二经络气血运转。
第二式 松静站立
左脚向左边开半步,使双脚距离约与肩同宽,双膝微屈,呈开立姿态。(图2)
要害:一要圆,二要柔,圆则气通,柔则不僵,精力内守,扫除杂念,呼吸天然。
功理:经过本身放松,人体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任督两脉毛孔渐开,与六合之气相接。
第三式 采地气
双臂自体侧向前平举,掌心朝下,指尖向前,约1分钟。(图3)
要害:两手与大地平行,不要生硬,不要翘掌,掌略曲折,与地相对,便于接通地气。
功理:翻开劳宫穴,使手太阴肺经上经脉穴与天然之气相通。振发肺气,添加肺活量。
第四式 采气候
双掌外翻转成掌心向上,约1分钟。(图4)
要害:双手阳掌十指略向内天然曲折,合谷穴半闭状况。
功理:阳掌向上,将天空的纯气沿劳宫穴、合谷穴、少商穴、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上经穴注入真气。
第五式 抱球养气(抱球静养)
双手相对抱球5~10分钟。(图5)
要害:身体下沉,臀后坐,两劳宫穴天然相对,松中求松,气下沉,手心发热,有内外气交代之感。
功理:加强带脉运转,进一步推进任脉、督脉和十二经络,使全身气血量增大,扩展外气内收和混元物质的能量。既进步人体免疫力,又防病看病,对脾区、肝区和消化系统疾病有更显着的效果。
第六式 三关进气
双手上下相对,右掌心向上,左掌心朝下,相距约20~25厘米,约30秒钟(图6)。然后替换翻掌,右掌在上,掌心朝下,左掌心向上,相距约20~25厘米,约30秒钟(图7)。紧接着,右手掌沿胸向下渐渐移动与左掌合拢。(图8)
要害:手不要晃动,不要缩肩,要含胸拔背。
功理:拉动内气运转,疏通任督两脉引进外混元之气源源不断地步入体内,添加人体的阳离子,促进肠胃活动,进步肠胃代谢功用。
第七式 阴阳双采(阴阳平衡)
双手渐渐向前推出构成阴阳掌,左掌心向上,右掌心朝下,约1分钟。(图9)
要害:两手平行,高度一致,合谷不要闭合,大于半闭状况,处于天然状况。
功理:外气内收,内气互补,平衡阴阳,真气从之。
第八式 握拳纳气
接上式,左手翻掌成掌心向下,两掌握拳,拳眼相对,渐渐拉回体侧(图10)。随动作深吸一口气,双手渐渐下放两边的一同缓缓呼气(图11)。
要害:握拳切勿用力,随吸气均匀地拉回体侧,随呼气渐渐放下。
功理:经过握拳使劳宫穴、合谷穴之气及功中的物质能量和六合之混元物质一同渐渐归入丹田。
第九式 气归丹田
双手堆叠,放置于小腹处(肚脐下约1.5寸处),约一分钟,(图12)将口中玉液分3次下咽,气归丹田,收功。
要害:两手堆叠,男左手在里,右手在外;女右手在里,左手在外。意念丹田,气归丹田时能够恰当延伸。
功理:丹田是人体之气库,是人的生命之源泉。气不沉入丹田,会引起人体气机紊乱,使人体气血不能正常运转。不只练功者考究气沉丹田,非练功者也应做到平心静气,神闲气静,大怒者都因气在上丹田,剑拔弩张。因而说气归丹田,是人的摄生之道。
习练方法:一要圆,二要柔。圆则气通,柔则不僵。全身放松则是总的要害。第二式中的松静站立至关重要,它是贯穿整套功法的中心,有18项要求。
1.两脚平站,与肩同宽。
2.两膝微屈,膝盖不要超越脚尖。
3.圆裆、两膝外开,再向内略合。
4.松腰。腰带以下的骶骨放松。
5.落胯。臀后坐,气下沉,胯放松。
6.收腹。小腹下部内收。
7.提肛。意念略回提,切勿用力。
8.悬顶。头顶的百会穴与天笔直,意念中似有垂丝牵引。
9.勾腮。下颏内收,鼻腔呼吸晓畅。
10.合唇。两唇微拢。
11.舌舐上腭,舌舐上牙龈。
12.闭目垂帘,两眼留有一线之光。
13.含胸。两肘外翻,心口窝下陷。
14.拔背。脊骨直立。
15.垂肩。肩部松懈,有大臂下坠之感。
16.坠肘。肘尖似有重物下坠。
17.虚腋。腋虚似可容卵。
18.松腕。十指微屈,指掌下垂,腕离而松,指间似夹豆,手心朝向身体。身体的重心放在双脚与胫骨笔直的部位,约在脚内2寸处。
简易摄生采气桩功的18项要求,尤以悬顶、虚腋、松腰、圆裆四项为要害,而松腰最为重要,腰不松,气不能归沉下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