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艳
【摘要】意图 对人性化护理在门诊护理办理作业中的使用作用进行讨论研讨。办法 随机选取于我院门诊就诊的1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讨目标,结合对应两种不同护理干涉办法划分红两个小组,对照组50例采纳惯例护理干涉,研讨组50例采纳人性化护理干涉,就两个组别护理满意度进行查询比较。成果 研讨组护理满意度98.0%,对照组86.0%,两组数据比较显着不同(P<0.05)。定论 人性化护理在门诊护理办理中使用作用可观,具有医院门诊推行价值。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门诊护理办理;使用作用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07..02
人性化效劳作为一种新式的护理效劳手法,其旨在提高患者在生理、心思等层面的满意与舒适水平,减缩患者不适水平,着重以患者为中心,构筑以人为本的就医环境及供给人性化的护理效劳[1]。本次研讨经过选取于我院门诊就诊的100例患者作为研讨目标,别离两种不同护理干涉办法,旨在为门诊护理办理作业有序展开供给必要参阅根据,研讨内容详细如下:
1 材料与办法
1.1 临床材料
随机挑选2015年1月~2016年12月时刻规模于我院门诊就诊的1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讨目标,结合对应两种不同护理干涉办法划分红两个小组。研讨组50例患者中,男26例,女24例;最小年纪21岁,最大年纪72岁,平均年纪(46.7±4.6)岁。对照组50例患者中,男27例,女23例;最小年纪20岁,最大年纪73岁,平均年纪(45.7±4.9)岁。两组患者在一般材料比较无显着不同,具有研讨比较价值。
1.2 办法
对照组采纳惯例护理干涉,包含门诊叫号、分诊以及输液等。研讨组采纳人性化护理干涉,首要护理干涉手法包含:1)热心效劳,医护人员在招待患者过程中应当坚持满意耐性,对就诊患者及其家族疑问给予详尽回答,为患者接诊供给切实有用的协助。经过医护人员热心的效劳,可使患者体验到医院门诊就诊环境的温馨,进而一方面可促进就诊作业的有序展开,一方面可提高患者就诊满意度。2)全程帮办,在门诊护理办理作业中,经常会面临一些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患者前来就诊,还有一些患者因为不熟悉就诊流程而会形成不必要的时刻糟蹋。针对此类患者,医护人员应当供给全程帮办效劳。就比如,假使有患者不了解体检流程,可组织专门的医护人员供给引导,将其引领至对应科室门口,并指引患者将检测成果送往主治医师。依托有用的全程帮办效劳,有助于提高患者就诊功率,提高患者就诊满意度。3)标准操作。在为患者展开肌肉或许静脉注射过程中,应当确保操作标准,言语、动作的柔软、轻缓,缓解患者不安心情,操作前清晰了解患者过敏史及其他病史,展开肌肉或许静脉注射后应当紧密观测患者体征改变状况,假使患者呈现不良反应,应当第一时刻奉告医师,采纳应对
手法。
1.3 查询目标与作用断定
比照两组采纳不同护理办法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将各项研讨获取数据传输至电子计算机系统展开统计学剖析。运用医院自主制造的查询问卷,结合患者对就患者及患者家族对医护人员效劳水平进行点评,点评满分为100分,并划分为3个点评等级,即超越90分为十分满意;超越60分缺乏89分为一般满意;缺乏60分为不满意[2]。
1.4 统计学办法
选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剖析,计数材料以例(n)、百分数(%)表明数据,选用x2查验;计量材料以“x±s”表明,选用t查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含义。
2 结 果
研讨组护理满意度98.0%,对照组护理满意度86.0%,两组之间差异显着(P<0.05),见表1。
3 讨 论
随同社会的不断展开,人们生活水平得到逐渐改进。作为影响着人们生命健康的一大系统,医疗系统相同了完成了长足的展开。但是,医患联系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医院护理也改变成导致医患联系紧张的一大要素。相关查询研讨得出,医院为了调理医患联系,采纳人性化护理,依托理论剖析手法,把握住院患者心思特征及采纳根据人性化护理辅导的一系列护理手法,对患者展开各个方面的优质护理效劳,可促进护理工作的有序健康展开[3]。在人性化护理中,护理人员不再单单扮演医师诊治计划执行者的人物,仍是患者的朋友、亲人,可尽可能满意患者的合理要求,为患者分忧解难。本次研讨成果得出,研讨组护理满意度98.0%,对照组86.0%,两组数据比较显着不同(P<0.05)。
总而言之,人性化护理在门诊护理办理中使用作用可观,可明显提高门诊就诊患者护理满意度,具有医院门诊推行价值。
参阅文献
[1] 杨 君.人性化护理效劳形式在眼科门诊护理办理作业中的應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06):826-828.
[2] 黄武多,王雅丽.人性化护理效劳形式在门诊护理办理作业中的使用[J].有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0):192-194.
[3] 贾继贤.门诊护理作业中使用人性化护理效劳形式的作用剖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46(08):1018-1019.
本文修改: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