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的身边都有那么一位男性或者女性:Ta很努力,但是似乎Ta并不快乐,面容和神情显示着Ta内心或多或少有一些心事。
咨询这份工作让我有机会看到人内心更深处的景象,那里藏着平时不愿被看到的一面。
一个要强的人,因为某些困扰进入咨询,随着咨询的深入,Ta的内心深处隐藏着脆弱、悲伤渐渐展露出来。而这部分是Ta平时不愿被别人看到的,被深深地掩藏在坚硬的盔甲下。
其实这一部分是Ta自己也不愿意看到--脆弱是羞耻的。
但这部分又无法去除,虽然Ta已经试过了很多办法。
随着咨询的深入,Ta逐渐觉察到,并越来越确认,自己原来不愿面对的恰恰是更深的渴望:
自己不仅仅期望作为一个强者被欣赏、被赞美、被认可,其实内心深处的脆弱和悲伤也一直渴望被看到,只是一直没有机会。这些情绪都被深深地压抑了。
为什么明明这份渴望一直在心里,Ta却看不到,甚至排斥呐?
老生常谈,因为过去的经历。
原生家庭(早年的成长环境)由于种种原因不允许这一部分呈现。在一个家庭中,孩子本应是被照料的,很多时候,Ta却不得不承担起照料者的角色。
有可能是现实的照料,也有可能是情感上的照料。Ta可能需要照顾弟弟妹妹,Ta可能需要照顾父母的饮食起居,或者需要照顾父母的情绪,或者需要面对更多生活的不同意,也可能是内化了父母的照顾者人格......
很多照顾的请求不是以语言的形式呈现的,但是那个环境下的孩子,会无意识感受到一些东西,也会无意识地调整自己所呈现的样子。
父母的内心孩子都能感受到(投射性认同过程)。
举个一个场景:父母情感不合,母亲伤心地哭泣,母亲抱着孩子,即使不言不语,这个时候孩子也能够感受到母亲需要被安抚、被照顾。
类似的照顾本也无可厚非,生活中可能在所难免,但是,如果父母能够给予的太少,而需要照顾的场景太多,孩子就会不堪重负。
这种情况在我看来不但不罕见,还很常见。很多父母的情感是匮乏的,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多议题也没有机会进行处理,这会让他们或者情感冷漠,或者焦躁不安,或者暴躁易怒,或者僵化刻板......
孩子总是会想办法满足父母。
因为一方面孩子会像父母好的时候那样照顾对方,另一方面孩子不得不“重视”父母,因为失去父母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最恐惧的事情。死亡焦虑,见或不见,都在那里。
往往孩子的“拯救”行为会被父母赞赏,这样一些“人设”也会被孩子慢慢内化:自己应该是一个好孩子,一个乖孩子,一个厉害的孩子,一个懂事的孩子。
这些“人设”本身没有问题,只是一个人如果只能这样,而内心深处其他的声音如果被压抑就会出问题。
“我想要被照顾,我其实很伤心,我其实很累”这些声音不被允许,会越来越小,几乎听不见,直到被讨厌,连带也不喜欢别人发出这样的声音。
这个声音太可怕了!
我怎么能做那个不乖、不行、让父母失望的孩子呐?
难道要让家庭散掉吗?
要让家庭被别人看不起吗?
要让父母失望吗?
要让叹气、泪水、争吵、甚至打骂无休无止吗?
这些“强大”的孩子长大成人,理应是足够独立的,可真实的情况却不一定。从社会角度看,可能很多人已经丰衣足食,颇为成功,甚至挥斥方遒,叱咤职场,但是在情感的世界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因为没有被满足的总是会寻求满足,即使没有被意识确认。
看似不需要,其实并没有。沉睡在记忆深海之处,伊甸园的影像,即使是碎片,但不会放弃--或在梦里,或在酒醒后的某个片刻--总能穿透重重的守卫和厚重的盔甲,指引着Ta,期待不同结局。
电影的镜头在切换,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景,却是同样的故事,一再上演,只因为每次渡劫未愿。
相随的记忆碎片里,除了对美好的思念和期待,可能还有愤怒、害怕、委屈、失望、悲伤、嫉妒、担心......而这一切都渴望被看见,期望可以表达,因为这些都是Ta的一部分,任何缺失都意味着不完整,都不是完整的Ta。
每个症状都是呐喊,每个困扰都是渴望。
这些真实的存在,需要被看见,被确认,否则那些游魂会在旷野飘荡,直到被温柔承接、安放。
除了那些被压抑,寻求安放的情绪和记忆,还有另外一个要命的,就是那些明明是自己讨厌的,却成了自己的一部分。
因为无意识地,经历过的关系模式会被内化,在面对焦虑、压力时,自己不知不觉也变得或控制、或强势、或刻板、或隔离、或过分依赖、或过分理智......
把那些自己不能承受的部分或丢给别人(伴侣、孩子、朋友、同事等),或不知不觉丢给了另一部分的自己,影响了人际关系或身心健康。
长此以往,这一部分也许会成为进入咨询的契机,总有些“不对劲”逼着自己要去寻求解决。
随着咨询的深入,很多桥段都会在咨询中重演,重演正是修复的机会。
这次因为深深地被理解,就会遇到不一样的对待,获得新的体验。强势的背后其实是无助,苛责的背后其实是委屈,冷淡的背后其实是一颗害怕再次受伤的心。
终于,内心最深处的戏里,不再是那些靠不住的人、不会理解的人、苛责的人、心惊受怕的人、索取的人、无能的人、暴躁的人甚至本来就近乎空无一人。
终于,Ta从心底相信自己可以好好地活下去,不管发生什么,这个世界上会有人,在那里,不离不弃。能看见自己,信任自己,容纳自己,给予恰当的回应而不侵犯或过分约束自己。
终于,Ta可以更明晰自己想要的,而不是外界“让”自己去要的,可以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尽可能自主地选择生活,而不是被某些未知的东西“挟持”着,这些未知的部分可以尽可能的降低。
终于,Ta可以更加接纳不完美的世界和不完美的自己,逐渐修正自己的盲目自恋和嫉妒,也看到自己的阴影,并整合之,形成稳定的经反复觉察、体验、改进后的生活方式。
这一切并不是乌托邦式的幻想,如果你经验过,你会相信人可以这么活着。
那些拼搏着的人们,愿你坚强又柔软,既独立也有所依!
文:李文锋责任编辑: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