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俊华
【摘要】意图 对住院精力病患者高危行为的相关要素进行剖析,讨论相应的护理对策。办法 搜集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住院精力病患者70例,分别从年纪、文明程度、住院次数、病程、病种、用药办法方面临患者高危行为相关要素进行剖析,并讨论护理对策。成果 30岁以下患者高危行为发作率显着高于30岁以上(P<0.05);初中以下文明程度患者高危行为发作率显着高于高中以上学历(P<0.05);初次住院患者高危行为发作率显着高于二次以上住院患者(P<0.05);5年以下病程患者高危行为发作率显着高于5年以上(P<0.05);精力分裂症患者高危行为发作率显着高于其他精力疾病患者,(P<0.05);联合用药患者高危行为发作率显着高于单一用药(P<0.05)。定论 低龄、低文明、初次住院、病程较短、精力分裂症和联合用药是导致精力病患者住院高危行为的高危要素,临床护理过程中针对上述症状患者应予以重视,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对策,然后有用下降高危行为的发作,进步患者住院医治作用。
【关键词】住院;精力病;高危行为;要素剖析;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34..01
精力病患者在住院医治期间,因为患者因疾病导致大脑的功用呈现不同程度的功用紊乱,以及精力疾病的易变性、多样性,易导致患者呈现自伤、激动伤人、自杀等高危行为,对患者本身疾病的医治和医护人员的安全均形成严峻的不良影响[1],因而怎么有用的下降精力病患者住院期间的高危行为关于进步患者的医治作用和医护人员的安全均具有重要含义,基于此,我院对住院精力病患者高危行为的相关要素进行剖析,并展开相对应的护理对策研讨,现陈述如下。
1 材料与办法
1.1 一般材料
搜集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住院精力病患者70例,其中男39例,女31例,年纪18~57岁,平均年纪(34.28±10.31)岁,归入规范:①患者年纪在18~60岁,且均需承受住院医治;②患者临床症状均契合世界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计算分类第10版[2]中精力疾病的确诊规范;③患者在承受医治前3个月内未承受过系统性精力疾病的医治;④患者对受试药物无用药忌讳史;⑤患者自愿填写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研讨。
1.2 办法
将伤人、易激惹、损毁物品、自伤、自杀、行为紊乱、暴饮暴食、藏药拒药、跌倒、体位性低血压、噎食、吞咽困难、外走等认定为高危行为,分别从患者的年纪、住院次数、文明程度、病程、用药状况、病种对高危行为的相关要素进行剖析。
1.3 计算学办法
均运用SPSS 13.0计算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剖析,选用x2查验,以P<0.05为差异有计算学含义。
2 结 果
本此研讨收纳的患者中,43例患者呈现高危行为,发作率为61.43%,30岁以下患者高危行为发作率显着高于30岁以上;初中以下文明程度患者高危行为发作率显着高于高中以上学历;初次住院患者高危行为发作率显着高于二次以上住院患者;5年以下病程患者高危行为发作率显着高于5年以上;精力分裂症患者高危行为发作率显着高于其他精力疾病患者;联合用药患者高危行為发作率显着高于单一用药。
3 护理对策
3.1 跌倒、体位性低血压护理对策
此种高危行为在晚年患者、伴有心血管疾病或有既往体位性低血压病史的患者中较为常见,针对此类患者,护理人员应提示患者在变化体位时,动作应缓慢,应先习惯一段时间,然后完结体位的改换,当患者感受到乏力、晕厥、心悸等不良症状时,应马上坐下或躺下,若患者呈现体位性低血压,护理人员应马上帮忙患者坚持平卧位[3],并取头低脚高体位,及时进行护理抢救;护理人员应对病房内或许导致患者跌倒的要素进行全面的排查,及时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进行整改,一起注意在炽热、湿润的气候中,患者的血管易扩张,患者沐浴完结后,应提示晚年、体质较弱的患者防止跌倒。
3.2 噎食和吞咽困难护理干涉
针对此类患者,护理人员应辅导患者进食的过程中防止说话、注意力应会集,细嚼慢咽,且每口进食的食物量不宜过多,尤其是进食馒头、包子等食物时,可先将馒头、包子在牛奶或稀饭中泡软再进食,关于吞咽困难的患者,酌情给予流质食物或半流质食物,并当心喂养,关于严峻吞咽困难的患者,应中止口腔进食,可给予鼻饲或静脉输液,以补足患者每天的养分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羊凤,邹萍萍.精力病人的暴力行为及其防护办法[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4):2971-2972.
[2] 范肖东,汪向东,于 欣,等.世界卫生组织.ICD-10精力与行为障碍分类[J].译.北京:公民卫生出版社,1993.
[3] 张秋玲,邹文华.住院精力病患者高危行为及相关要素剖析与护理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1):1434-1436.
[4] 吴承泽.精力病患者拒药藏药原因剖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2):2700.
本文修改:吴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