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君
【摘要】跟着当时社会日子节奏的加速,人们日子压力增大,使得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当时西药医治心力衰竭具有副作用大、安全系数低一级局限性,而中医药在心力衰竭的医治上取得了必定开展,供给了一种新的医治方法。本文从心力衰竭的概念动身,介绍了心力衰竭的病因,在此基础上,从规范化医治下的精准医学与中医药个体化医治以及结合药理研讨等方面论述了中医药诊治心力衰竭的开展,以促进中医药在心力衰竭方面作用的提高。
【关键词】心力衰竭;中医药;研讨开展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35..02
1 心力衰竭的概念
心力衰竭的是因为心脏的功用性病变和结构导致射血功用和心室充盈呈现损害,血液的排出量不可以到达人体进行代谢的要求,导致体内循环和肺循环发作淤堵、安排、器官血液匮乏等临床表现的症状。心力衰竭现已成为当今一种较为严峻的临床问题,它的病因非常复杂,具有很强的异质性。而且,作为一种开展性的病变,即便及时进行心肌损害医治,也难以阻挠它不断开展变化。心力衰竭的作为一种危重病症,通常是各类心脏疾病的晚期阶段,5年病死率与恶性肿瘤适当。中医学上尽管没有“心衰”概念,可是从其临床特征来说,首要归于痰饮、积累、水肿和心悸等病症的类目[1]。中医药经过多年的开展和探究,在医治心力衰竭方面取得了必定的作用,积累了丰厚的医治经历,为心力衰竭的医治供给了一条新途径、新方法。
2 心力衰竭的病因
当时关于心力衰竭病因,首要以为是因为劳累过度、外邪侵略以及心脏脾肺功用受损导致的,以心脏为主,逐步分散到肾脾肺等器官,导致患者血淤水停、气虚阳微。肾器官首要担任二便、主水液;脾器官首要运送体内的水分,肺器官首要担任晓畅、清肃水道。这三种脏腑器官各司其职,一旦发作功用障碍,就会导致体内液体代谢呈现紊乱,水液积累以内。从病机上看,水液与血液的联系密不可分,水液发作积累就会导致血液淤堵,在心脏处淤堵会引发胸痛、胸闷、怔肿和心悸等症状。在肺部淤堵会导致患者呼吸困难、短促,难以躺卧。而血液在其他脏腑器官淤堵则会使得患者呈现面唇紫绀、纳少腹胀、厌倦乏力等症状[2]。血液淤堵时日添加,使得肾脾肺的生浊气,升至心脏导致患者喘息困难,在体表的表征是皮肤肿胀。总的来说,心力衰竭是从心脏器官开端,蔓延至脾肺肾等器官,导致体内水停瘀留、气虚阳微。
3 中医药诊治心力衰竭的开展
3.1 规范化医治下的精准医学与中医药个体化医治
跟着当时中医药在心力衰竭方面的研讨不断深化,中医界关于心力衰竭的知道现已达到一致,以为这是心体俱病,可是不同的临床表征具有不同的器官偏重。病性多是因为气虚阳微,由心脏淤堵涉及其他器官相互作用[3]。因为其发病原因非常复杂,而且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因而在西药规范化医治方面导致的逝世风险系数依然很高。可是,中医药在当时精准医学的布景下,结合个体化医治方法,关于不同患者的生理体征、病因以及实践临床开展等进行针对性医治,这种方法以病机为动身点,有的放矢进行医治,有望于处理当时心思衰竭的医治难题。中医药建议辩证论治,各有偏重,其与精准医学的个体化医治方法非常符合,是当时中医学思想的具体表现,不同的临床患者具有不同的症状体征、禀赋体质等,应该运用中医个体化医治的方法,药物不同、医治方法不同,其作用也有不同。中医学结合当时医学大数据以及代谢组学的前沿技术研讨将可以更好地提高心力衰竭的医治作用。
3.2 结合药理研讨,重视一药多能
跟着中医药药理学的开展,中药在医治衰竭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医治作用,例如,人参的首要组成物质是人参皂苷,它可以提高心脏血液的流量,减慢心率,其作用机理与促进儿茶酚胺开释的酶活性相关,可以促进体内Ca+以及Na+的相互交换,使得机体内部钙含量提高,然后增强心肌的缩短才能[4]。此外,三七中的三七总皂苷也是进行冠心病医治的重要药物,其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可以有用改进心肌代谢、扩张冠状动脉、避免钙拮抗等功用。附子的首要成分是甲乌药碱,它可以使得β受体处于活泼状况,将β受体的低值上调,强化正性肌力功用的发挥,提高交感神经系统关于受损心脏的支撑力度,然后提高患者的作用。丹参内部含有丰厚的丹参素可以较为有用的经过扩展冠状动脉,然后提高血管内的血流量,从添加侧支血循环的视点为心脏进行耗氧量的补给。因而,当时应该在掌握各种中药机理的基础上,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然后有用按捺心力衰竭疾病的恶化。
4 总 结
跟着医学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中医药不断朝着科学化、标准化的方向开展。当时的心力衰竭的医治形式中,凭借中医药的治療优势,结合患者的个体化特征,研讨代谢物质与中药医治的作用机理,然后逐步发现医治心力衰竭的高效方法,然后有用提高心力衰竭的医治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振祥,孙兴华.中医药诊治心力衰竭思路初探[J].中医研讨,2015,28(07):37-38.
[2] 刘华丹,程晓昱.中医药诊治缓慢心力衰竭的研讨开展[J].我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03):49-50.
[3] 邹 静,程晓昱.中医药诊治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开展[J].安徽医药,2009,13(01):88-91.
[4] 姚 雷.充血性心力衰竭辨证分型与心脏彩超、血浆BNP相关性及药物干涉的临床研讨[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
本文修改:吴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