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陂街道地处天河区东部,近年来,车陂因龙舟文化盛行而名声在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车陂街一直致力于将龙舟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公益慈善、社会治理相结合,围绕“一水同舟”品牌文化,打造“一馆”、“一节”、“一项目”,“一剧”、“一曲”、“一视频”的“六个一”活化非遗项目,逐步让传统龙舟文化焕发与时俱进的新活力。
龙船景吸引超10万群众观赏
车陂街辖区总面积5.6平方公里,下辖15个社区居委会和1个村改制公司,户籍人口4.8万人,外来人口12.7万人,是涵盖了全区最大城中村、东部最大商圈、东圃老城区、现代化物业小区的“城市综合体”,也是广州市外来人口最多、居住人口密度最高的超大型城中村,同时也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地域,以及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环境。
车陂村始建于唐宋时期,是一个千年古村、广州三大自然村之一 。村民聚居面积约一平方公里,56姓氏共聚车陂,村内星罗棋布祠堂、大厅有30余座,市、区保护文物、古建筑、文物线索约16处。车陂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沿袭至今有:龙舟、摆中元、粤曲、龙形拳、乞巧等。而其中属龙舟文化最为着名,其源于明代,历时数百年,经久不衰。
直至今日,车陂村现有龙船46艘,龙船数量居广州自然村之首。车陂现存历史最悠久的龙舟——“东坡号”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东坡号”历年都参与国际龙舟赛彩龙展示赛并取得可喜成绩。龙舟节是村内盛事,12个宗族各有龙舟协会。车陂村人既传承传统仪式,也以龙会友,竞渡夺标,“车陂杯”龙舟竞赛已连续举办30余年。每年的“龙舟景”活动更是有几十艘龙舟在车陂涌中表演,年年吸引周边“七里八乡”的群众前往观看,日围观群众人数最高可达十万。
“一馆”:营建社区龙舟文化展览馆
“一水同舟”龙舟文化展览馆从2018年12月正式开馆迎客,是广州市首个以龙舟文化为核心的非遗文化传承保育文化展览馆,同时也是首个村级筹建并结合党群服务的文化中心。
车陂村的初心是希望通过筹建展览馆,唤起人们对龙舟文化的重视,让人们重新寻找回对传统龙舟文化的记忆。展览馆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共有六个馆区、三大单元,展馆内的所有展品均由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党支部动员全村村民及龙舟爱好者、龙船会等多方力量共同捐赠,馆内藏品已超800件,其中不乏上百年历史的老物件,这些藏品汇聚了车陂人及社会各界对龙舟的情感寄托,是车陂龙舟文化的浓缩和延续。仅2019年度,“一水同舟”龙舟文化展览馆就接待了来自超过250个团体近10000人次的访客。
“一水同舟”龙舟文化展览馆与街道党建工作进行联动,街道党校车陂公司分校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也一并设立于此,通过传统文化的力量激发基层党建活力,将“爷爷奶奶一堂课”、“龙舟文化导赏体验”、“非遗课堂”等传统文化课堂和党建工作结合。建馆后举行了16场党建课,共有791人参与包括文化营建、社区治理等主题的党建活动,通过党建引领推动社区文化营建。
“一节”:打造年度“一水同舟·国际龙舟文化艺术节”
车陂通过龙舟文化、祠堂文化、水文化、乞巧中元文化等特色文化,与端午、乞巧中元、国庆三大重要节庆结合,开展“一水同舟·国际龙舟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打造广州市一级文化项目品牌:“一水同舟”龙舟文化中国画邀请展、“同舟杯”龙舟文创设计大赛、端午传统龙舟盛会、全球首部“龙舟剧·祠堂版”端午展演、龙舟戏剧嘉年华、七夕中元文化周、“我和我的祖国”龙舟剧专题摄影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广府龙舟文化交流论坛、“一水同舟”广府龙舟邀请赛等。
“一水同舟·国际龙舟文化艺术节”自年初预热发布便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截至2019年11月,相关活动现场参与人数逾50万人次,网络直播点击量及网络视频转播浏览量将近330万次,获人民日报、学习强国、光明报、中国青年报、华侨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信息时报、南方都市报、腾讯、搜狐、网易等各大媒体报道发文超过400篇,其中文创大赛地铁投屏广告在万菱汇、珠江新城、丽影广场、中华广场等商圈地带滚动播放30天,覆盖客流量270万人次/天,曝光率达到 1 亿人次。
“一项目”:“新时代·新车陂社区融合之家”项目
车陂街来穗中心通过向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购买服务项目,打造“新时代新车陂”融合之家品牌。从车陂传统文化资源出发,以龙舟文化展览馆和车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为阵地,组织来穗人员参与非遗课堂、“垃圾不落地,车陂益起游”的公益倡导志愿服务、车陂艺术团等,推动来穗人员融入社区文化,提高社区认同度和活动参与度;开展“乐童行公益夏令营”活动,为来穗儿童服务构建社区和学校的服务平台;组建“新车陂联防共治守望相助志愿服务队”,开展“车陂社区安全护航计划”,构建来穗人员的社区支持网络,推动来穗人员参与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
“一剧”:制作全球首部“龙舟剧·祠堂版”
车陂与广州大剧院联合出品,携手七大广府高校共同打造全球首部“龙舟剧·祠堂版”——《车陂龙舟最有戏》,以岭南龙舟文化为元素,以艺术作品为载体在传统祠堂内进行展演。作品以国际视角下的传统龙舟文化、宗祠文化、水文化等多元文化为创作背景,以艺术形式展现车陂龙舟、龙形拳、百年童谣等岭南人文风情,反映飞速发展新时代下亘古不变的故乡情怀。《车陂龙舟最有戏》首演季以四场演出,受到中外近1000名观众的好评,以超过100 篇的媒体自发报道和超过120000次线上直播及视频新闻播放量,在朋友圈、微博等移动端频频刷屏,引起热烈的社会反响。
“一曲”:创作一首融合传统与新潮的流行歌
《一水同舟》歌曲依托广州千年古村——天河车陂村作为创作背景,将两大岭南文化代表龙舟和粤剧巧妙融合起来,以年轻热血的音乐形态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活力。本歌曲通过传统与潮流的糅合碰撞,展现出传统文化活力向上、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精神,《一水同舟》歌曲还登上了“学习强国”的平台。
“一视频”:拍摄一部以龙舟为“主角”的创意微视频
《百年传承 活力龙舟》创意微视频以“传统+创新”作为主心骨,以龙舟文化的各个传统仪式为元素拍摄出二月二龙抬头、起龙船、采青祈福、备战龙溪、竞渡出击、车陂招景、龙船饭主题的系列片,视频以“活化非遗”作为目的,用创新的视觉表现手法吸引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目前,该视频已提名人民日报主办的“我的丰收我的节”微视频类丰收奖,并被中共天河区委宣传部选中作为优质属性报送学习强国平台投放。
成效:形成以弘扬龙舟文化助推基层社会治理新局面
车陂街依托“龙舟传统文化”的特色,以宗祠文化为底色,以“尚天河”文化季 一水同舟·国际龙舟文化艺术节为主题,聚焦基层社会治理与龙舟文化相紧密结合,通过“龙舟文化+艺术+公益+旅游+环保+时尚文创”的跨界交融方式,充分整合社区资源,使辖区的文化服务全覆盖、文化活动无盲区,形成了以弘扬龙舟传统文化助推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局面。
在生态环境营建方面,成立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党支部,把车陂居民爱水、爱龙舟的热情转化到治水护水上来,让每一支龙船队都成为护河志愿者队伍,每支龙舟志愿者队伍都成立党小组,将“党组织建在龙舟上”,实现车陂“水更清、人更善、景更美”。同时,创新“官方河长+民间河长+志愿队伍”联合治水模式,推动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美丽河涌,在街道形成了一张广泛的巡河志愿者网络。
在培育公益慈善方面,“非遗+公益”模式是车陂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主要亮点之一。通过联合公益环保组织,提升社区的环保意识,成立社区志愿服务队,营造出人人贡献社区、回馈社区的良好氛围 。进行各类的倡导和体验活动,参与的公益组织20多家,参与的市民超过3万人次,在全社区形成人人支持慈善、参与慈善、共享慈善的良好风尚。
在塑造家风家训方面,开展“爷爷奶奶一堂课”、“东坡学堂”等活动,深入挖掘车陂祠堂文化,以“东坡美食文化”为亮点,制定推广“村规民约”,将传统文化学堂变成优秀家风讲堂,推动形成好家风、好村风、好民风,最后上升至整个社会的共享价值取向,实现最终的善治。
在带动文旅产业方面,深入挖掘车陂龙舟文化内涵,打造车陂国际龙舟文化艺术节品牌,推行“车陂文化+公益+旅游+环保+文创”跨界融合发展模式,开发龙舟拔河趣味赛、宗祠城际穿梭、龙船饭体验等一系列活化乡村文化的文旅产品项目,从过去靠政府扶持和社会组织自主的传统发展模式,转换成靠自身优势吸纳资源以反哺社区发展的新型模式。
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方面,车陂街将弘扬龙舟文化与社区治理紧紧结合,在社区治理中摸索了车陂模式。以龙舟文化为切入点,在社区开展各类的祠堂文化、中元文化、龙舟文化等活动,搭建本地人与来穗人员互助交流平台,增强来穗人员对车陂的认同感,同时也发动所有居民群众更积极地参与到社区管理中,真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秦松 通讯员 苏志均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秦松 通讯员 苏志均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苏琬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