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发起并组织的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文化采风写生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来自粤港澳三地的画家孙戈、张弘、黄泽森、黄穗中、吴子英、蔡施能、沈平、侯绍政、郑鼎、吴军陶、李德胜、叶信豪等,以及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南方分院执行院长魏健等,第一站走进了中山市和江营业厅,第二站前往惠州。这次活动,旨在通过走访写生采集反映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文化的创作素材,为未来三地书画艺术交流做好充分准备。可以说,写生已经成为岭南画家创作的自觉前奏。
而在近期举行的“先声——高剑父艺术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广州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研究生所长梁江,更是阐明了“写生”呈现了岭南画派的时代特征和美学主张,是广式美术教育体系的核心,彰显了中国第三种美术教育体系的特色。无疑,“写生”精神作为岭南美术弥足珍贵的独特品格,非常值得发扬光大。
文、图/广州日报 全媒体记者 江粤军
解读岭南画派的关键词
1929年出生的黎明,是曾跟随在高剑父身边十几年的岭南画派第二代传人。黎明和太太黄咏贤收藏着高剑父的画稿约千余件,并且做过好几次展览,这引发了梁江极大的兴趣。正是从高剑父的画稿里,梁江归纳出一个观点——写生在岭南画派或者说岭南画派几代人当中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线,而且可以溯源到高剑父的先师居廉、居巢。
在高剑父自己写的文字里,他回忆老师居廉,好几次都提到了写生,像“居廉善写生,中岁返粤,专事写生”等。
事实上,人们说起二居的十香园,往往也都会提到他们种了十种花,不是单纯为了美化环境,更主要是为了观察写生,便于把花画得更好。
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留学日本之后,受日本风气影响,对写生也越发重视了。而且,他们的主张在当时就被美术界其他同仁关注到了。1934年,刘海粟在《中国画之特点及各画派之源流》中提道:“折衷派阴阳变幻,显然逼真,更注意于写生。此派作家多产于广东,又称岭南画派。陈树人、高奇峰、高剑父号称三杰。”这既是目前所知最早提到了岭南画派的文献资料,同时也特别指出了岭南画派对写生的注重。
“高剑父写生时用了日本盛行的格物精神,非常严谨,每一个局部都画有特别记号,加上文字和颜色,所以这种写生带有很多记录的成分。譬如,画波罗蜜,绳子上有各种结法,他有非常细致的局部描写。对于昆虫的画法,每一个局部也都有标志。” 梁江表示。
黎明也清楚地记得,高剑父曾告诫他,要学古人,但不能泥古不化,一定要去写生,师法自然,形成自家面目。就是到高剑父最后卧于医院的病榻中,还不忘嘱咐黎明:“院子里的一棵树,马上要干枯了,很适合入画,你去写写吧。”
正是通过身体力行倡导写生,高剑父创作出了很多新题材的作品。他认为,“艺术既是生活的形象,现实的反映,一方由于革命的人生观使画家站在现实的前头,他的反映含有善意的诱导作用,那作品必须是大众化,使无论何人,一见理解,衷心接受,被影响于不觉,起共鸣于行动;而社会生活由是而知所取舍,由艺术大众化而进至大众艺术化,方为现代新国画的最高目的。”写生,即是写物、写人,也是观察社会的过程,由此更能产生殷切的现实关怀之情,画出像《东战场的烈焰》这样的优秀作品。
而陈树人也提出了“中国画至今日,真不可不革命。”“写生乃绘画的基础,能写生然后画中有物”。所以二高一陈对写生的看法都非常一致。
到了关老黎老这一代,写生的内涵和外延更加得到了强化和丰富。像关山月就讲到了:“只有通过直接面对自然的写生,才能打破积年的陈规,使中国画家在自然中寻求物象的变化和理法,扩大中国画的表现领域。”
黎雄才的《画语录》说得更细致:“写生方法有二字:一曰‘活’,二曰‘准’。”并对“活”与“准”有非常独到的、精炼的阐释,写生在黎雄才的艺术形成中也具有特别的意义。
因此,在梁江看来,写生是解读岭南画派的关键词。
岭南美术教育理念的核心
“写生”一词,对于中国画而言,其实是早已有之,目前可以追溯到五代的滕昌佑,北宋时有“写生赵昌”。梁江表示,传统绘画的“写生”,主要着眼于花卉走兽。到了近现代以后,其含义包括了:
一、作画的方式——直接以实物或景物为描绘对象。这是人们常说的比较狭义的写生。
二、表达方法——以写生、写照手法完成的作品。像王肇民、杨之光的很多作品就是写生作品,只是很多时候王肇民的作品都没有进入正规的展览会,所以把这个东西当成一个习作。
三、赏鉴品评——能传达出生机、生动、生意,主要是从品评欣赏的角度去讲。
四、功能诉求——重训练技法的写生;收集素材的写生;体验生活的写生;作为创作方法的写生。
可以明显地看到,近现代以来的写生和古代的狭义的写生已经在内涵上有所扩充,外延上也大大地拓展,其不仅仅是一种作画方式,也是一种艺术方法,而且还上升到艺术观、世界观等形而上的层面去了。
但岭南画派的写生,在梁江看来,则不仅有以上多种含义,还包含了倡导为人生的艺术、阐明时代的新精神、创造新国画等宏伟诉求。“李可染也写生,傅抱石也写生;江苏画家也写生,北京画院也写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出现了顺着长征路走两万公里的写生……但岭南画派的写生因为有着宏伟的诉求而独具一格,其出现的深层原因在于近现代广东这方引领时代大变革和艺术变革的热土。”
因此,梁江强调,写生呈现了岭南画派的时代特征和美学主张,成为岭南系几代人教育理念的核心。“如果说,中央美院以‘徐蒋体系’为代表的教学体系突出了‘素描’,中国美院以潘天寿为代表的教学体系突出了‘传统’,那么,以广州美院为重镇的岭南美术教育体系,核心则在于‘写生’,彰显了中国第三种美术教育体系的特色。”
最有活力的岭南文化资源
岭南画派纪念馆的常务副馆长韦承红也非常认同岭南美术教育体系的独特性。“2017年,岭南画派纪念馆做了一个黎雄才的手卷展,就是探讨写生与创作之间的关系。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高剑父已经形成了通过写生来体现艺术的现实关怀精神这么一种思想,这一思想一路流传下来,通过关老黎老20世纪40年代的西南、西北的写生活动,使得岭南画派的现实关怀精神进一步深化且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因此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20世纪50年代,当整个社会倡导艺术为现实服务、为人民服务时,他们能够迅速地脱颖而出,通过写生创作出很多与传统的笔墨相结合的优秀作品。”
在成立中南美专之后,岭南画派的代表性画家关山月、黎雄才等都进入了岭南高等美术教育系统,他们对于写生的观念一直传承了下来,并概括、提炼出了画稿、画谱,在师生中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像岭南画派纪念馆就收藏着大量关老、黎老在世时捐赠的课稿。关老的有一百多件,包括了教学手稿、白描人物作品等;影响非常大的《黎雄才画谱》,当中主要的山石、树木课稿,也都在岭南画派纪念馆。近期,当代岭南画派山水画大家陈金章也捐赠了一批写生稿给岭南画派纪念馆……韦承红表示,从中的确可以梳理出一种语境,岭南系这种以写生为基础的教学是非常有特点的,是和央美、国美完全区分开来的一种传统,很值得深入挖掘和研究。
正如梁江所强调的,岭南画派的“艺术革命”理念和艺术革新取向,体现了一种引领时代先声的、勇于创造的可贵精神。“岭南画派的前辈是‘二居’,从‘二居’上溯则是孟丽堂、宋光宝,他们承传的是‘常州派’恽南田一脉。从二居以来,岭南画风便凸显出清新、明丽的美学特色。这样与写生关系密切的,富于现实品格的特色,加上岭南派画家富于成效的艺术实践,已推衍为岭南文化尤其岭南画风的基本特征之一。对于当代画坛,对于广东,这样的岭南画风和岭南精神,才是最有活力的文化资源,它们才是最有价值的。”
事实上,写生精神在今天的岭南画家们身上传承、延续得很不错。除了像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文化采风写生活动之类的,据孙戈介绍,他们甚至还建立了一个有近450位群员的速写群——“刹那间”,以速写的方式来写生,定格各种动人的画面,为生活传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