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凭仗磨牙症状就胡乱运用驱虫药物是绝对不可取的。
▼谣言:夜里磨牙是因为肚子里有蛔虫。
本相:“夜里磨牙,肚里(蛔)虫爬”的说法在民间广为撒播。一些育儿网站乃至仅因为小儿磨牙就主张服用驱虫药。是否本相就是如此?咱们今日无妨来一探终究。
▌磨牙症是什么?
磨牙的现象在口腔医学里称为磨牙症,望文生义,它是指睡觉时会习气性地磨牙,乃至在白日也有无意识磨牙的习气。
绝大多数情况下,磨牙的发作都一同随同“唤醒反响”(睡觉深度俄然改动,睡觉者或许俄然醒来或许睡觉深度变浅,一同或许随同肢体运动、心律呼吸增快等生理改变),因而夜间磨牙症也被以为是唤醒反响的一部分。
▌为什么会磨牙?
当神经传导通路的和谐功用呈现紊乱时,肢体就有或许呈现不自主运动。现在以为,基底神经节功用紊乱以及中枢神经系统递质排泄反常或许是磨牙症的重要神经生物学机制。一些干涉神经递质代谢的药物确实会对磨牙症形成影响。
关于成人磨牙症,心思、精力要素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一向被以为是导致其发作的主要原因。多要素剖析研讨显现,日子压力过大是磨牙症的显着风险要素。因而,有较多心思问题,容易发作郁闷、应激妨碍的人,更有或许成为磨牙症患者。
除了心思要素,咬合不正、咬合搅扰以及一些全身性疾病(如过敏、内排泄紊乱、营养不良,以及消化系统疾病等)都被以为或许导致磨牙症的发作。不过到现在为止,这些研讨都难以得出肯定性的定论,导致磨牙的原因仍议论纷纷。
▌儿童磨牙与肠道寄生虫
有别于成人磨牙症,对儿童磨牙的评论通常会特别说到寄生虫的问题。尽管各地区发病率有所不同,但整体约有30%的10岁以下儿童有磨牙的问题。因为儿童一同也是肠道寄生虫病的高发人群(发展我国家尤甚),所以民间或许是因为这二者相似的高发率而将它们联络到了一同。
实际上不仅仅是民间传言,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有观念以为“肠道寄生虫病或许是磨牙致病要素之一”;八十年代有学者提出“肠道寄生虫是磨牙的风险要素”的说法,并以为假如对蛲虫病加以防治的话,“或许”能够削减磨牙的发作概率。尽管这个观念提出已有二三十年的时刻,但与之相关的临床研讨并不多。检索医学数据库只找到2篇与这个论题直接相关的对照研讨。
其间一项研讨宣布于2008年。在巴西,有10%~20%的儿童感染有肠道寄生虫。巴西科学家们挑选了近2个月内没有服用驱虫剂的儿童进行对照研讨,发现磨牙的孩子得肠道寄生虫病的概率与无磨牙症的孩子并无显着差异,均为30%~40%之间。
2010年宣布的另一项研讨中,伊朗研讨人员对100名幼儿园小朋友进行对照研讨。成果显现磨牙与不磨牙儿童的“整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无显着差异(22%:16%),该成果与第一项研讨相似。可是,磨牙儿童的消化道致病性寄生虫感染率要显着高于无磨牙症的儿童(22%:6%)。
因为寄生虫研讨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所以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假如能有我国儿童的研讨数据将更具含义。但很可惜,检索医学数据库中未找到直接相关的来自我国的对照研讨。在中文医学数据库中,有一项针对儿童磨牙的回忆性研讨中提及了寄生虫感染率,但因为该研讨中儿童“近半年内均正规服用驱虫药”,68例磨牙儿童的寄生虫检测成果悉数为阴性,因而并不能标明儿童磨牙与寄生虫是否存在相关性,并且因为缺少对照,更无法探究其因果性。
▌磨牙即驱虫,不可取
列举了国内外一些研讨资料之后,咱们无妨再来剖析一下问题自身:磨牙是否意味着肚子里有蛔虫呢?尽管在两项国外研讨中,儿童肠道寄生虫的感染率都不低,但其间仅有一例蛔虫病感染,并且该儿童并无磨牙症。因而“夜里磨牙是因为肚子里有蛔虫”这样的说法是没有得到证明的。
当然,或许在民间的说法中,“蛔虫”一词并不仅指蛔虫,而是代表了一切的肠道寄生虫。但上述两项研讨对此也并没能给出清晰的定论。
首要,这两项研讨都得出整体寄生虫感染率与磨牙无关,而伊朗研讨得出的“致病性寄生虫或许与磨牙症有关”的定论很有启发性,不过并不能因而就以为“致病性寄生虫会导致磨牙”。加上这项研讨没有阐明查询目标是否运用驱虫药,这个细节或许会对成果发生巨大的影响,使得成果的可靠性下降。其次,这些研讨都仅重视了磨牙与非磨牙人群中的寄生虫感染率,假如能从肠道寄生虫感染与非感染人群的磨牙症发作率的视点来剖析会更全面。可见,想要切当答复这一问题,恐怕还需要更多、更优质、更有针对性的研讨。
因而,用磨牙来估测儿童是否感染寄生虫,乃至辅导驱虫药的运用是很不可取的。现在,肠道寄生虫的查验手法老练精确,到医院做查看,在医师辅导下用药更为保险。至于磨牙症,假如严峻的话会对健康晦气,因而最好也去医院寻求缓解之道。
▼定论:尽管根据现在的根据并不能得出“磨牙必定与肠道寄生虫无关”的定论,但仅凭仗磨牙症状就胡乱运用驱虫药物是绝对不可取的。肠道寄生虫现在的查验手法现已很老练精确,到医院做查看,在医师辅导下用药更为保险。假如遇到严峻的磨牙问题,也无妨去医院寻求协助。
民间还撒播一些检测蛔虫的偏方,例如说“指甲上有坑就是有蛔虫”,或许把面部、指甲上的白斑称作“蛔虫斑”,作为蛔虫检测的根据。这些办法并不靠谱,现代医学也都不支撑。
文/吴舟桥 科学松鼠会科普作者,外科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