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起国
《道德经》第十四章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行致诘,故混而为一。”
“混而为一”是什么意思?“不行致诘”又是什么意思?各家说法不一,但都没有清晰解读。
任继愈在《老子新绎》中解释为“这三者无法进一步追查,它实在是一个东西”。陈鼓应在《老子注释及评介》中说“这三者的形象无从究诘,它是混沌一体的”。
我以为所谓的“不行致诘”,既不是“无法进一步追查”,也不是“无从究诘”,而是无法以什物来证明,更不能仿制其时的状况。
所谓的“不行致诘”,首要针对“混而为一”的混沌狀态,针对“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的“无物”,针对“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惚恍”,针对“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这以后”的“古始”。老子在知道、研讨、论述世界发作的初始阶段时,关于脱离混沌状况后的物质之“无物”,关于调查知道方面的感受之“惚恍”,关于时刻开端发作阶段之“古始”。这些都难以精确描绘的,更不行能仿制出样本和模型,所以“不行致诘”。
视、触、听,是人类知道天然什物的根本才能。“视之不见名曰夷”,在眼力调查方面,关于不成形的极微极细之物质,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叫做“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在听的范围内,有声响而人之耳力感受不到的叫做“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在需求用手接触的范围内,有物质存在,可是人的触觉感受不到的,就称之为“微”。
夷、希、微,是对“混而为一”状况的片面感知的描绘。而“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描绘了混沌状况的存在和运动。任何人都不行能见到混沌状况,这是圣人之心的智慧性估测。
老子用“混而为一”来描绘混沌下的物质存在状况,在混沌状况下的空间内,物质以“尘”的根本状况存在。所谓的“尘”无形无状,无阴无阳,视之无差异,触之无差异,听之无声响,故为“混沌”也。
关于这种“混而为一”状况,既无法精确发问,也无法清晰答复,答复了也无法验证,故而“不行致诘”。假如非要致诘,非要寻根究底,那么即便老子能说得清楚,也拿不出本质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