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团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古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汉书》)“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晋书》)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冬至也是相同重要的节日,乃至比新年还重要得多,是谓“冬至大过年”。
皇帝祭天、承受百官朝贺,大众忙祭祖。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有“向玄冥和祖祢供荐黍羊之物”的记载;《东京梦华录》说“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武林旧事》则以“馄饨享先”。更威望正统的记载是嘉靖《江阴县志》:“节朝悬祖考遗像于中堂,设拜奠,其仪并依元旦。”在家族准则昌盛的南边区域,祭祖多于祠堂进行,嘉靖江西《南康县志》:“冬至祀先于祠,醮墓如清明。”
冬至应节食物,各地纷歧。北方有谚:“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南边人吃汤圆和麻糍。《燕京岁时记》记载:(冬至)“民间......唯食馄饨罢了。”《帝京岁时广记》记载:“预日为冬夜,祀祖羹饭之外,以细肉馄饨贡献。谚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之遗意也。”之所以在冬至吃饺子、馄饨,一说“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六合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二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这些说法是否靠谱,留给专家们去探求。
听白叟说,冬至日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长沙太守任上,访病施药,大堂行医。辞官回乡,适逢冬季,看见白河两岸的同乡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姿态,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布施给大众吃。服食后,同乡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人们竞相仿照做“矫耳”御寒防冻,是故构成“捏冻耳朵”之风俗。
《灵枢·天算》云:“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巩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寥寥数语归纳了中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又指出人到中年是生命进程的转折点,生命活动开端由盛转衰。
《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极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人再怎样焦虑,也应尽或许的防止“超负荷运转”。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指出,“男人贵在少私寡欲以养其精,女子应平心定志以养其血”,“壮而声色有节者,强而寿”。(《养性延命录》)一是养血固精,“凡寡欲而得之男女,贵而寿,多欲而得之男女,浊而夭”(张仲景);二是欲不行纵,“三十者,八日一施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施泄,其人弱者,更宜慎之,人年五十者,二十日一施泄。……能坚持一直者,祛疾延年,返老还童”。(《泰定摄生主论》)
《易经》中有“冬至阳生”的说法,阴极则阳生,人体最易为“外邪”侵略。俗话说:“冬季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季懒一懒,多喝药一碗。”《黄帝内经·摄生》记载:“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去寒就温,无泄皮肤,……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不是完全不运动,而是不合适剧烈运动,如运动过大,身体汗流浃背,毛孔打开,阳气易从皮肤外泄。所以,“冬至前后,正人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然后省劲。……调律者度竹为管,芦莩为灰,列之九间之中,漠视无动,寂然无声,微风不起,纤尘不形,冬至夜半,黄钟以应”。(《白虎通》)在训练上,以瑜伽、慢走强度适中的运动比较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