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
曾国藩,湖南湘村夫,清道光年间进士,曾任两江总督,为晚清名重一时的权臣。他体质本弱,又“汗水积亏过分”,却能品德、军功、文章三不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共同的二三四五摄生之道。
二字和两事:曾国藩建议眠食有恒,有一整套适应天然的摄生观。他着重,治心以“广阔”(胸怀开阔)二字为药,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有病时要稳重吃药,无病时可偶服补剂调度。由于“药能活人,亦能害人。庸医活人者十之有三,害人者十之有七”,“药虽有利,害而随之,不行轻服”。他还着重每天要做好两件事,即“起得早,勤洗足”。他以为早上能振作精神,久而久之,对健身非常有利。入睡前用热水洗脚,好处多多:“春天洗足,升阳固脱;夏天洗足,暑湿可去;秋天洗足,肺润肠濡;冬季洗足,丹田温灼。”足是人体的“第二心脏”,与全身有着亲近的联系,常常洗足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特别是冬季,寒从足底起,用温水洗足,对避免寒气侵略,抵挡伤风等发作,非常有利。
三节和三不:曾国藩将“节劳、节欲、节饮食”视为“保身之训”。即劳动不行过度,性欲、物欲、功利欲要有所控制,不能放纵。他说:“苟失其养,无物不用,况且我气血素亏呢?如今唯有日日静养,节嗜欲,寡思虑罢了。”他还说:“好名要强而用心过分,亦欲之类也。若恬淡于功利,则可寡言养气,寡视养神,寡思养精。”节食,即饮食要有控制,要有节律性,暴食暴饮或饥饱不均,都不行取。三不是“不要恼怒,不要担忧,不要胸襟郁结”。由于恼怒、担忧、郁结,均是不健康的心思,它可催人早衰。战胜这些心思障碍,对保持身心健康非常有利,若深知其理,并身躬力行,才会对摄生有利。
四必:曾国藩发起的“息必归海,视必垂帘,食必淡节,眠必虚恬”,具有重要的摄生含义。即呼吸新鲜空气要进入体内深处;长期地看书、观景象,有必要不忘常常眨眨眼,让眼皮垂下,闭目养神;饮食要清淡,食量要控制,不要过快、过饱;睡觉时,不要忘掉让全部烦恼的事都丢之脑后,安安稳稳地睡觉。
五养:曾国藩以为“仁义礼智信”涵养得好,会对五脏的保养发生活跃的效果。他说:“一阳初动,万物开端成长的时分,心中不生愤恨、不生仇恨,这是‘仁的源泉,能够用来养肝;心里在安静中考虑,表面恭顺慎重又充溢威仪,慈祥不自豪,威严而不凶狠,这是‘礼的行为,能够用来养心;饮食有控制,起居有规则,干事有恒心,举动镇定自若,这是‘信的体现,能够用来养脾;胸襟广大,铁面无私,适应事物改变之道,干事要心安理得,契合天理法度,这是‘义的体现,能够用来养肺;心有安靖,气机要安稳,神要慈祥,身体要安定,这是‘智的源泉,能够用来养肾。”经过修心养性来增强内脏功用,不只契合“仁者寿”的古训,对现代人的摄生也有活跃的启迪含义。 【修改:修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