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泽奇
“初病在经,久病在络”,这句话出自清代名医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他一起提出“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在他看来,跟着病程发展,病位会由浅入深,病情由轻到重。医家须依据这个理论初病治气,久病治血。
《黄帝内经》以为,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有一些直通全身的道路,称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支,分支上又有更细微的分支,称为络脉。经中首要行营气,络中首要行血液,气病多在经,血病多在络,久病则是由气到血再到整个头绪的进程。
多久算久?一般以半年以上为限,无论是“久病多淤”、“久病多痰”,仍是“久病多风”,归根到底,都是由初病时的邪气表浅,逐步入络呈现虚、滞、淤等改变。因而在诊治久病时,往往在活血的基础上采纳益气、养血、理气、化痰、祛湿、祛风等手法。
历史上,华佗用针刺放血医治曹操的“头风症”,唐代御医用头顶放血法医治唐高宗的“头眩不能视症”等,其依据就是久病不愈时,气血痰湿等已经由经入络,因而全部内伤疾病或脏腑久病均可取络穴医治。
依据络病理论,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后期都是络脉损害,可采用人参、蜈蚣、蝉蜕、赤芍、降香等中药,到达益气养血和营、化淤搜风通络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