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李晓燕++和平
【摘要】意图 调查蒙西医结合医治冠心病的临床作用。办法 选取冠心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医治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调查两组患者医治前后的改变。成果 医治组显效21例,有用8例,无效1例,总有用率为96.67%;对照组显效12例,有用15例,無效3例,总有用率为90%。定论 蒙西医结合医治冠心病,临床作用显着,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蒙西医结合医治;冠心病;心刺痛;临床调查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34.0.01
冠心病是指动脉冠状动脉发生严峻的粥样硬化,使血管腔变细、堵塞或痉挛,以及血栓构成形成管腔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死的一种心脏病[1]。笔者选用蒙西医结合医治冠心病,取得了杰出的作用,供同仁参阅。
1 材料与办法
1.1 一般材料
挑选2013年2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0例作为调查目标,随机分为医治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医治组男21例,女9例;年纪41~70岁,平均年纪为(49.11±8.03)岁,发病天数(2.37±2.59)年。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纪39~69岁,平均年纪为(50.06±3.87)岁,发病天数(2.04±3.07)年。两组在性别、年纪和发病天数均无核算学含义(P>0.05)。
1.2 临床分型
本组患者经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查看证明,医治组中,心疼痛4例,心力衰竭和心率异常型13例(伴室性早搏者7例,伴房性早搏者6例),隐匿性7例(伴室性早搏者3例,伴房性早搏者2例,无早搏者2例),心肌梗塞型6例(均伴室性早搏);对照组中,心疼痛5例,心力衰竭和心率异常型15例(伴室性早搏者6例,伴房性早搏者9例),隐匿性6例(伴室性早搏者3例,伴房性早搏者2例,无早搏者1例),心肌梗塞型4例(伴室性早搏者3例,伴房性早搏者1例)。
1.3 确诊规范[3]
依据《蒙医病症确诊作用规范(试行)》所述,“心前区疼痛,突发剧烈刺痛,胸闷气促,疲乏劳倦、情志振奋、饮食过饱,或予诱发本病发生,一般继续1~5 min,单个的亦继续15分钟以上”者为心刺痛症状。
1.4 医治办法
对照组:心疼痛患者发生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缓解后按药物阐明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硝酸异山梨酯和硝苯地平缓释片。心律异常和心率衰竭型患者,用心律平纠正之后的医治和用法用量与心疼痛相同。心肌梗死患者的药物医治和用法用量,除不必硝酸甘油外,其他与心疼痛相同。上述病症医治,一个阶段一般为1~2个月。医治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蒙药医治。并依据蒙医辨证施治办法“赫依”过盛者,蒙成药阿嘎日—35,“巴达干”过盛者,毛勒日·达布斯—4汤令服。其用法用量为新—Ⅱ、额日敦·乌日勒等丸剂,每次13~17粒;赞丹—3汤、毛勒日·达布斯—4汤等汤剂,3~5 g,水煎服;阿嘎日—35散剂,3 g左右,温开水送服;除新—Ⅱ早晨服用,额日敦·乌日勒晚间服用之外,其他蒙成药一日2~3次服用。
1.5 作用断定规范[3]
依据《蒙医病症确诊作用规范(试行)》规则,显效:症状体征缓解,心电图ST段、T波康复,早搏消失;有用:症状体征缓解,心电图ST段、T涉及早搏好转;无效:症状体征、心电图等无显着好转或加剧。
1.6 核算学办法
选用SPSS 16.0软件核算处理,核算材料以“x±s”标明,选用t查验,计数材料选用x2查验,以P<0.05为差异有核算学含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通过2个阶段的医治后,医治组显效21例,有用8例,无效1例,总有用率为96.67%;对照组显效10例,有用14例,无效6例,总有用率为80.00%。两组总有用率比较(P<0.05),差异具有核算学含义。
3 讨 论
蒙医以为该病主要是因为三根、七素功用失调,特别是普行赫依受损,精华与糟粕之分化紊乱,导致心脉内瘀积污浊之血液所造成的。依据病因和症状,临床上多为血性刺痛和赫依性刺痛两种,咱们笔者以“抑赫依,调理三根及血,分化清浊”的医治准则,合作蒙药医治。新—Ⅱ,具有抑赫依,开窍,调理赫依与血相搏的功用;额日敦·乌日勒具有清热,安神,舒筋活络,除“协日·乌素”[3]之成效;赞丹—3汤具有新鲜热,补心之功用;阿嘎日—35具有调理赫依热、粘交争[2]之成效;毛勒日·达布斯—4汤具有除巴达干,助消化之成效。故上述诸药辩证施治并结合西药具有杰出的作用。两组患者作用比较标明,医治组的总有用率达到了96.67%,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核算学含义(P<0.05)。笔者以为该医治办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供同仁参阅。
参阅文献
[1] 白青云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73.
[2] 白乙拉主编,蒙医病症确诊作用规范(蒙古文)[M]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1995:19.
[3] 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主编,内蒙古蒙成药规范(1984年版)[S]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326.281
本文修改: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