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不知不觉,秋天来了。暑夏的高温开端下降,人们烦躁的心境也随之陡峭,且秋风带来秋季迷人的风光,此刻切勿因眼前的美景而忽视了摄生。许多要素往往在不经意间影响着您的健康,且夏日过多的耗费也应在此刻及时弥补,所以秋季亦应特别注重摄生保健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往后气温逐步由升温转成降温,“空山新雨后,气候晚来秋”,阳热渐去,阴寒渐生,气候尽管迟早凉快,但人极易厌倦、乏力等。
秋季该怎么摄生呢?《黄帝内经》现已给了咱们秋季摄生的基本原则。“秋三月,此为容平,气候已急,地气以明。早卧早上,与鸡俱兴,使志安定,以缓秋刑,收敛神情,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起居调摄重“收”宜“秋冻”
秋天是“收”的时节,因为夏日阳热充沛得到耗散,到了立秋后阳气开端收到地下,所以叫“荣平”。秋天天高风劲,使肺气收敛,因而睡觉应做到“早睡早上”,睡觉时头向西卧为好。早秋热湿,中秋前后燥,晚秋又以凉、寒为主,不宜整天闭户或夜间蒙头大睡,要养成勤开窗通风,夜间露头而睡的习气,坚持室内空气流通,削减呼吸疾患。秋季多燥,空气湿度小,风力大,汗液蒸腾快,简单引起皮肤枯燥,毛发掉落,有必要坚持室内有必定的湿度,并恰当坚持体内水分。
俗话说“春捂秋冻”。所谓“秋冻”,就是不要忙着增加衣物,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秋冻”就是防止因多穿衣服发作的身热汗出、汗液蒸腾、阴津伤耗、阴气外泄等状况,习惯了秋天阴精内蓄、阴气内守的摄生需求。此外,恰当“秋冻”可以使机体耐寒才干增强,有利于防止伤风感冒、咳嗽等病症的发作。当然“秋冻”还要因人因时而异。关于白叟、小孩,因为其抵抗力弱,在进入深秋时就要留意保暖,若是气温突然下降,呈现雨雪,就不要再“秋冻”了,应根据气候的改变及时加减衣服,以稍做活动而不出汗为宜。秋季气温改变大,衣服的增减要及时、当令。
饮食调度以润“肺”为主
秋为“少阴”,体内阳气缓,阴液乏,秋天简单呈现燥邪伤津,“秋老虎”伤人,其病也急,因而,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具體就是“多酸、少辛”。秋天肺的功用偏旺,而辛味食物吃的过多,会使肺气愈加旺盛,进而还会伤及肝气,所以秋天饮食要少食辛味食物,如葱、姜、蒜、韭菜、辣椒等,宜多吃酸性食物,如苹果、橘子、猕猴桃、白萝卜、白梨等,以收敛肺气;可防止发散泻肺。银耳、豆腐、百合、蜂蜜、糯米、粳米、豆芽等有润肺效果,宜常吃。此外,秋季主养肺,可恰当喝些鸡汤、骨汤等。
秋天要留意调度脾胃。秋天是老练的时节,瓜果丰厚,假如饮食不节,很多食瓜果,必然助湿邪损害脾阳,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腹泻、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作。因而,入秋之后应少食瓜果,脾胃虚寒者尤应忌讳。
“秋季进补”有规矩
“秋季进补”现已是咱们老百姓人人皆知的知识。可是进补不是乱补,中医医治原则是虚者补之。虚病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能补益身体,不然拔苗助长。还要留意进补适量,忌以药代食,发起食补。“秋冬养阴”,秋季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如乌骨鸡、猪肺、龟肉、燕窝、银耳、蜂蜜、芝麻、核桃、藕、秋梨等。这些食物与中药配伍,则成效更佳。各大医院进行的“膏滋”,基本是挑选药食两用的食材,因人而异进行辨证论治,是秋季进补的抱负挑选。
秋季气候枯燥,肺气旺盛,肝气衰弱,脾胃易受影响,所以秋季药补的基本原则应以润泽为主,忌耗散,辅以滋养气血。常用药物有:西洋参、沙参、芡实、玉竹、天冬、麦冬、百合、女贞子、胡麻仁、干地黄等。除上述几味药外,秋季药补还可选用一些中成药,如:黄精糖浆、复方蜂乳、雪蛤参精、复方胎盘片、人参健脾丸、生脉饮、玉灵膏等。上述各种中成药,均有消除炎热对人体损害的成效,即便没有口干、舌燥等症,亦可少数服用,以抵达摄生意图。
运动训练要留意“缓”
中医以为“秋须守其内”。此刻机体活动随气候改变而处“收”的状况,阴精阳气也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所以秋季运动项目不宜过猛,尽量以陡峭的运动训练为主,比方慢跑、游水、太极拳、八段锦、气功等有我国特色的运动项目,中医是求内的,练的是脏腑,而不是练外部肌肉,秋季进行这些项目既抵达了训练身体的意图,又抵达了“收”的状况,有利于摄生。
情志保养在于“平”
“使秋气平”就是使人安静。已然阳热之气都现已耗散,那么就要把火降下去,也就是秋天的“容平”。秋季,在精力保养上也应习惯时节特色,以“收”为要,做到平心静气,这样才会减轻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才干习惯秋天的特征。
别的,秋天当然天高云淡,硕果累累,令人愉悦,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自然界的秋风、秋雨常令人心生秋愁。尤其是老年人,他们常有惨淡、苍凉、年迈之感,假如遇上不满意的事,极易导致心境郁闷。为此,《黄帝内经》以为秋季的精力摄生应做到“使志安定,以缓秋刑,收敛神情,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也就是说,以一颗平常心看待自然界的改变,或外出秋游,登高赏月,令心旷神怡;或静心练气,收敛心神,坚持心里安静;或多承受阳光照耀,搬运失落心境。
夏去秋来,九月咱们也将迎来24节气中的白露和秋分,我国医疗保健沟通促进会抗衰老专家王卫民提示咱们:在不同的节气之中,防护要点也稍有不同哦。
白露,每年9月7日到9日,太阳抵达黄经165°时,气温见凉,夜间草木上可息,水气凝为白色露水,故称“白露”。
此刻摄生的要点在于防秋燥,中老年人常诱发燥咳一再,有吸烟史者乃至会引起支气管炎或肺炎、哮喘病等。过敏体质者在这个“艰屯之际”,尤应留意,要少吃海鲜、生冷、烧烤、辛辣等类的食物。
秋分,在每年9月23或24日,太阳达黄经180°时。《春秋繁露·阴阳收支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此刻我国大部地区进入凉快秋季,秋分摄生防寒凉伤身,首要留意脾胃保暖。此刻,除了易发呼吸系统疾病,还易诱发由寒凉引起的腰腿痛、关节炎、风湿病、胃肠炎等,要分外照顾咱们的关节四肢以及简单受伤的脾胃。endprint